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朝阳往事之龙城记忆

来源:故乡 作者: 杜沛霖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0
摘要:朝阳市别称龙城。 朝阳市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旅游资源丰富,有鸽子洞古人类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园等旅游景区。朝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灿烂的红山文化,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第一只
   嘉宾:对我们来说,商业之路,通商之路,外交之路,文化之路,是吧。路哪有固定的?四通八达都是路。所以现在中国说一带一路,就比如说中国跟各国的互相联络,就是这个。你看现在的丝绸之路不是固定的,四通八达。开始吧。
    记者:好。
    嘉宾:我就是随便讲。我从朝阳地区历史,你将来随便取吧,这样我比较自由,我有逻辑。
    记者:好的。
    嘉宾:讲完了我就走,到时候你剪裁的时候就可能,好吧。
    记者:行,来吧。
    嘉宾:朝阳是现在辽宁省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农业、工业都比较发达。朝阳在古代,有地理变迁,朝阳从历史记载来看,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在南方,十六国五胡在北方。由鲜卑族建立的国家,鲜卑,五胡之一。大家知道,最大的建的就是南北朝的北魏。其实呢,鲜卑有好多部,那么其中有的建的呢,你像前燕,后燕,北燕,也都是鲜卑族。他们也同时打造开封,内地,然后再推倒,最后建都的都城呢,就是现在的朝阳,当做龙城。龙城在南朝被称为黄龙,是北燕。前燕后燕北燕嘛,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朝成北燕为黄龙国。黄龙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朝阳,龙城。因为这个地方呢,交通离内地比较方便,有交流,文化交流。首先是农业交流,就是在经济上,跟内地没大的区别。不像当时的东北,或者是现在内蒙古地区,比较后建。朝阳平原啊,辽东半岛,总的看来,跟内地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中国的内地的民族文化,在那儿早就得到传播了。
    嘉宾:那么当时传统文化,儒家不用说了,还有佛教。佛教是影响着人口最多的一个宗教,还有道教。那么这些当时在鲜卑贵族建国,统治阶段,都很注意吸收内地的文化,包括佛教在内。所以这个地方,佛教寺院也比较多,高僧也多,也出了很多著名的高僧。你比如说南北朝初期,实际上是东晋后期,南北朝初期,在朝阳一带,就是黄龙国,北燕,有高僧昙无竭,昙无竭最早是内地的高僧,到印度求法的人,通过陆路去的,大概有十多人吧。在那儿取了经以后,又回到了国内。但是因为他的记载,后来记载的文字很少,所以《高僧传》记载也比较简单,但有一部经是《观世音》,有一部观世音的经典,所问经可能是,我记得,他带后来的。所以昙无竭是,他的求法年代,应该说比法显晚一点,没早于法显,法显比他要早,东晋时期就走了,也是跟他几乎同时,比较早的回来,到了南朝翻译经典。法显知道吧,法显是通过陆路,到了印度海路,现在在青岛的崂山回来的。昙无竭也几乎时间差不多,这么一个人。
    嘉宾:还有南北朝时候齐梁,特别是梁武帝的时候,佛教南方北方的,其中有的高僧呢,来自于黄龙国,就是北燕,就是现在的朝阳一带。你比如说南京栖霞山,是三论宗发祥地,最早的三论学者,有的就来自,第一代就来自于朝阳,就是黄龙国,法度。法度在那儿,在栖霞山,最早的那个居士,名僧绍,名僧绍把房子拿出来,建了寺院,就是现在的栖霞寺。
    记者:栖霞寺,我还去拍过呢。
    嘉宾:然后呢再传,第二代也来自于辽东,但是不是朝阳,在现在辽宁的东部吧,很近的。那么这些人都是在那儿传法的。第三代也是北方人,就是说当时的佛教水平,在朝阳一带,就是北燕时期,相对发达。所以可以想象,寺院比较多,信众比较多,懂学问的高僧比较多,对外交流也很频繁。就因为这个缘故,一直经过了隋唐,辽东一带,就现在的辽宁省一带,佛教也是很发达的。
    嘉宾:这里说到辽了,辽相当于北宋时代,几乎和北宋同时。那么辽代契丹族,契丹族建国过程当中,耶律氏,耶律阿保机建国,哪建的?开封。建国以后就,契丹就成辽,但是内地起义的人很多,他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建了五个都城,其中两个都在内蒙古,然后还有北京也算他的西京府,西京大统。还有东京。那么朝阳是重要的一个,当时不是府,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都城。所以那个地方,佛教也相当发达。辽代几个皇帝,一个是把战争当中,俘虏的对方的官员、军人,当中懂得农业,懂工艺的,懂文化的,都另眼看待。士大夫的话这个当官,引进了汉文化。什么叫汉文化?文教,政治制度,采取内地的这种文教和政治体制来运作。比如说怎么统治啊,是官员。从中央到地方派官员,怎么制度啊,采取汉代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层一层的。同时兴儒学,把佛教的高僧,还有道教的道士,让他传法。为什么呢?安抚人心嘛。你统治那么多汉人,居住地区,你得尊重他的信仰啊。所以他也建庙,也任用汉人的僧人传法。那么对其中有的,就要到升官,不仅升官,而且是给三公的,就是最高的官位,地位很高了。
    嘉宾:所以好多高僧,都任着最高的官职,司马、司空、司徒,是不是,还有更高的官。那么这些官呢,虽然说不是搞政治的,但是地位很高。那么有各个皇帝,就是有名的,按时代来看,就相当于九世纪末,十世纪初,到十一世纪。你比方说辽的景宗,辽圣宗,佛教就相当发达了。然后经过辽兴宗、辽道宗,佛教就特别兴盛了。有时候一年呢,度僧啊,几十万人。有的时候显得过多了,因为僧人免徭役嘛,待遇比较高。特别是你比如说,文化事业,很快就赶上汉地了。寺院建设同时,翻译、刊印佛教经典,辽道,契丹藏,那在辽的兴宗时候就开始了。现在辽道很重要了,契丹藏现在是中国大藏经当中,很有名的。刻完了以后是送给高丽,送给日本,影响很大。跟中国的大藏经一样有名。你现在辽塔,应县墓塔知道吧,那里头发现辽藏一部分,刻得很精,现在契丹藏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没有完整的,后来的金藏,也是以契丹藏为基本,很有价值。现在在佛教史上,辽就把这个事件记存下来。因为从隋代以后,在北京的云居山,刻诗经啊,断断续续,到了辽圣宗的时候,就开始又继续了。就把这个辽翻译的经典,也加进去了。当然总的看来,辽翻译的经典不是很多,但是现在也有,继承了宋代的翻译。
    嘉宾:那么辽代的佛教,先从朝阳来说,留给后代的最重要的一个辽塔,辽塔的发现呢,应该说是在中国的佛教史,文化史,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历史发展当中中国啊,民族关系,各个民族关系的这种融合,文化的借鉴,互相吸收,都是对中国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从辽塔本身,围绕着舍利的安葬来说,先是两个重要时期,都给民族关系,给全国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很有意义。很多做研究的,没有看到这点,我们现在搞了几次研讨会,跟朝阳地区,就重视起来了。你比如说1988年,最早发现的,在辽塔穹宇当中,在天宫里头,不是地宫,发现了舍利。那个舍利什么舍利啊,现在清楚了,据我考虑,那就是隋代的舍利,隋文帝仁寿舍利。这个隋文帝给各地送舍利,建塔供养,这本身是个重要的事情。辽吸收汉文化,为了自己的国家的统治,长治久安,民族的团结,为了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从新修塔,这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不仅是宗教意义,也有文化意义。那么我就谈这两点意义。
    嘉宾:所以从辽塔的发现,仁寿舍利,仁寿年间的嘛,说明什么问题?中国长期分裂以后统一啊,西晋分裂,八王之乱,然后北方乱了,然后就皇室南度,建立东晋,北方五胡十六国。从这个分裂,到隋文帝时候,统一江南,建立了统一的隋朝,将近三百年啊。三百年以后,成立统一的王朝,一下子把这分裂剧变结束了,人的意识,思想的统一,要一个国度。南朝一直看不到北方夷狄,北方攻击南朝,各地不同的民族。那么怎么能够,承认这个统一的皇帝合法,这里头儒家起了作用,这不用说了,叫忠义嘛。特殊情况时候,佛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信仰人数最多的是佛教嘛。那怎么办呢?隋文帝其中送舍利建佛塔,这是重要的一个措施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在佛教兴盛情况下,北周,他是北周来的,北周以后建的隋嘛。从禁过佛教,北周武帝灭佛嘛,严禁佛教。隋文帝继位,掌握了政权,就开始恢复佛教。建立隋朝以后,就鼓励佛教。为什么?他看到了佛教的影响。他从小,生活在寺院里面,他的父亲叫杨忠,带兵打仗,跟着母亲一块。那把孩子托给谁养,比较安宁呢?寺院里头,有一个比丘尼,智轩,从小带着他。长到十三岁,才回到母亲父亲身边,十三岁啊,那懂事了。所以从小被佛教的熏陶,对佛教有感情。所以他后来,当了皇帝以后,我能够当皇帝,那就是因为我一直是信奉佛教的,我的前生可能就是高僧,就是僧人,所以对佛教感触比较深。所以他一掌握政权,恢复佛教。而且统一中国以后,又想到了用佛教来统一人心。他被称为菩萨皇帝,那地位就不一样了。
    嘉宾:儒家是从儒家角度,君臣大义是不是,佛教呢你是菩萨,然后呢他继位以前,有一个印度的老的比丘,送他一包舍利,这个舍利就是碎块的,舍利就是尸骨,烧化以后那个骨,他保存下来了。继位以后就想起来了,全国安葬,怎么办呢?仁寿年间,仁寿元年,仁寿二年,仁寿四年,就是601年到604年,四年期间,三次派使者,到全国各州,隆重的送舍利。怎么送舍利?有官员,高僧陪着,郑重其事的带着诏书,各州送啊。要求各州,把舍利都要按照规定,放到那个石函里头。放到石函以前,放到玉盒啊,玻璃瓶啊,然后再次封到塔里头,都在当年的四月初八,什么意思?佛诞节。同时安葬,三批嘛。第一批,那年的四月八号,第二批四月八号,第三批还是四月八号。前后113个州,都建立了塔,舍利。有的塔是旧塔,有的是新塔,必须按照日期建出来。地方官压力很大,而且安葬舍利的时候,地方官到场,连续几天不办公,每个人要出钱施舍,不要多,都得施舍表示一下。然后要祝愿,祝什么?祝皇帝,祝皇室,祝国家,祝人民,一个是皇帝万寿无疆,那不用说了,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啊,等等的。这个祝词当中,就表示我就承认了,你这个最高的皇帝,全国最高的统治者,菩萨皇帝啊,为他们全家祝福,那么这是很有政治意义的。原来还分裂的,现在统一的皇帝出来,通过宗教仪式,加强他的统一的观念,这个意义很大。所以他超出了佛教意义。
    嘉宾:这个辽塔共前后建了三次,所供奉的舍利,据我考证,就是仁寿舍利。第二次改建呢是唐代,唐代的资料不多,但是可以看到,因为唐代那个朝阳地区谁把持啊?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少数民族的,胡族,突厥族。那里头发现了,史思明当大燕皇帝时候的,一枚铜钱。那不是铜钱,在里头有,说什么呢?唐从新修塔,至少在安史之乱以后,受安史的影响。可能之前就开始动手了,有铜钱好多塔里头,不可能没有铜钱,它塔里不可能有,所以这是第二次,没有记载,但是至少证明。
    第三次是辽的时候,辽兴宗的时候。我没说嘛,辽代佛教不是很发达嘛,标志之一就是重修了辽北塔。因为辽代有南塔北塔嘛。北塔当中,有一个出了一个字,重修了半天他说,没找到宝安,隋文帝所送的舍利。宝安是个人名,当时很多人就是不知道,我们考虑以前,都认为宝安是个寺院名字。那么后来我考据半天呢,宝安真有其人,是人名。就是隋文帝的时候,送这舍利给官员到营州,就是现在的朝阳。安葬舍利那个最高僧,在《续高僧传》有传,他是著名高僧,慧远的弟子。敬永寺慧远,就是长安有个敬永寺,慧远法师的弟子宝安,宝安奉命送营州舍利,后来在每次送舍利以后,安葬以后有什么祥瑞,都要报送朝廷。在现在有这个资料,当时有一个王少写的,那是第一批。第二批资料,有人也写了,这个营州安葬舍利什么时候呢?当时搞个石函,石盒子,是个石规改,怎么也打不开。后来忽然报仇了,说安葬舍利以后,白光,祥光在空间出现了,那么这个记载呢,跟那个他的传里记载的是一致的。
    嘉宾:所以经过三次安葬,舍利弄了半天,都是什么呢?隋文帝的仁寿舍利。一次是全国统一以后,为了统一,加强统一意识,借助宗教,借助佛教安葬舍利。辽的时候是为了吸收汉文化,然后呢搞安葬,结果呢就是改建一样的。那个改建的日期,也选择四月八日。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证明辽代当时佛教已经很发达了,很盛行了。所以辽代的舍利,有这么个意义。
    另外现在回顾起来看呢,就是说现在因为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在中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国的华夏民族形成以后,它不是不变的,它在逐渐扩大。一个是血缘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文化。如果光有血缘,文化不支柱,那没办法。他同时吸收了汉文化,就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来建立文教制度的,培养人,治国,外交。那么辽文化的,现在还有辽人吗?契丹人没有了吧,西夏人也没有了吧,五胡也没了,哪去了?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发展,汉以后,虽然以儒家为正统,但是辅助的有佛教和道教,还有其他的民间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也是重要的一支,这些文化,多元一统的文化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文化的互见吸收。
    嘉宾:所以我们说朝阳地区的佛教,从辽塔可以看到什么呢,那个地方从来不是孤立的,跟内地是联在一起的,跟这个江南,到印度求法,然后到隋文帝的仁寿舍利,然后从长安送的。那长安是都城啊,老远去,派了官,派了高僧,还有记载。当时的寺院名字叫什么?唐代的时候?去以前就是十三宗塔就有了,那叫梵幢寺都有了。那么最后辽代再建,哪一年啊?重熙十二年,辽兴宗重熙十二年,1043年。最后建成是第二年,所以重熙十四年,也有写这个字。但是呢,它的建完了,它要埋葬有个过程嘛,最后完成是1054年。好吧,我就讲完了。
    记者:这样您再跟我们说说,就是昙无竭的这个取经路线,跟这个草原丝绸之路的这些。
    嘉宾:昙无竭这个史料记载的少,昙无竭是年代我是记得呢,那么他出发那年,有记载年代,就是相当于南朝的宋,开国那年。东晋灭了,刘裕把东晋灭了,当皇帝420年,然后带人从陆路,到了印度求法。然后呢,带了一部经回来,事迹整个的文字很少,不多。但是从年代来看,应当说比法显稍微晚几年。法显去的时候,岁数很大了,快六十了。他走的路线很清楚,因为他有《佛国记》记载。昙无竭呢,《高僧传》有记载,路线写的不清楚,我估计走的是陆路,也可能是通过现在的新疆,然后过了帕米尔高原,先到阿富汗,再到印度,也不容易。因为同志大概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规模不小。因为当时有求法之风,法显带去的人也不少,十几个人,真正最后去了,他两个人才到了印度,有的人路上死了,有的又回来了。昙无竭这个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求回来的一个观音经,有一部,一卷,翻译出来了。明清
    记者:还有就是关于这个,到明清阶段,其实朝阳地区的这种佛教。
    嘉宾:应该说明清以后,就没有什么特殊了。因为整个的中国,到明清以后,大一统局面形成了,就不要强调各地的了,基本上就是,我们宣传这个,没有太突出,不要太突出,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再突出不必要了。明清时期,最发达的北京嘛,内地嘛。
    记者:但是那边的那个寺院,我看是体现那种,包括什么藏族。
    嘉宾:没有什么意义了,辽也没了。但现在说辽,是因为少数民族嘛,那都是汉族的问题,你说了半天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个地方,不必要。我从全国的角度,我是社科院的,我们要看统一,大一统,成了统一的国家。地方再特殊,也是没有什么大东西,好不好。
    记者:丝绸之路那个要说一下吗?
    记者:对呀,就是包括您自己,就是刚才跟我说的这种,其实丝绸之路还就是一个,最开始是商路嘛,然后其实到后面,就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嘛,其实可以把这个。
    嘉宾:丝绸之路就是商业直路,通商之路,民间往来交往之路,也是外交史者经过之路,也是文化传播之路。最早的丝绸之路,汉武帝的时候,实际上说老实话更早,只是记载少而已。有人的地方,自古就有交往,只是说史书上有记载没有记载而已。因为中国汉武帝的时候,北方有匈奴,经常草原民族南下,对农业地区掠夺,掠夺完了就走了。那汉武帝就要打匈奴,几次派将领。为了牵制匈奴,就要搞外交,所以派张骞等人到,沿着河西走廊,走到新疆,把已有的能够控制地区,进一步加强。没有交往的地区,建交,交朋友嘛。这样的话,一直走到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据我考察呢,其实啊按照《吕氏春秋》来说,很早就有交往了,我们通过传播性质的。
    嘉宾:那么张骞出使西域,然后东汉的班超也去过,那么实际这条路呢,在汉代三十六国,新疆地区,都是重要的半途了。那条路就开辟,再往那走就是欧亚大陆嘛。西域,小西域就是指的新疆,大西域,广义的新疆,过了丛宁往西,从小西亚,然后走到欧洲嘛,罗马,古罗马,就是这样,先是西亚地区,然后由罗马到欧洲。所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最早来说,民间就有了,通商的道路。因为中国产丝,产绸的,西方没有。又产茶叶,这条路呢,被后来西方学者就说,因为名字记不住了,我记得一个德国学者,丝绸之路的提法来命名,那么史学界也用这个说法,是吧,那就是商业之路。连通欧亚大陆,这个路。
    那么这条路呢,应该说是以中国的两京,主要是长安和洛阳,和河西走廊,走新疆南北道,然后呢再通向中亚,然后到欧洲。这条路呢,自古有的时候通畅,有的时候不通畅,但基本上民间往来,没断过,这就是丝绸之路。
    实际上这个路之外,还有别的,比如说通过四川到云南,到现在中南半岛,也有。你比如说大唐西域《高僧传》,就可以看到这个,是不是。那么这个同时中国对外交通还有海路,以中国山东,长江口一带,通向朝鲜半岛,通往日本。那么通过再往南走,到南亚,是不是,东南亚,这个路线也有的。你比如说发现的路,陆路去,海路归,是吧。那么这个路呢,也是因为最早商船嘛,你比如说好多高僧,到日本去也坐的商船,日本高僧到商船来,你比如说法显回来,也坐的是商船,所以也是商业之路,也是文化之路,也是宗教传播之路,好不好?
    记者:好的。
责任编辑: 杜沛霖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