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乡村之恋》

来源:故乡 作者:裴超男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19
摘要:【画面】村庄空镜,嘉宾空镜一组剪辑。 【同期声】+【字幕】 郭银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纪实片段】 郭银明:看到这个地方,想起了我的爹和娘。老人都不在了,回到家吧,就没有那种亲热感了。 出片名:《

【画面】村庄空镜,嘉宾空镜一组剪辑。

【同期声】+【字幕】

郭银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纪实片段】

郭银明:看到这个地方,想起了我的爹和娘。老人都不在了,回到家吧,就没有那种亲热感了。

出片名:《乡村之恋》

【解说词】郭银明,号尧沟居士,松梅斋主。现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三峡画院一级画师。

【同期声】

郭银明:故乡啊,就是一生割舍不下的怀念,一种感情,终生难忘。

【解说词】作为一名书画家,创作一组故乡题材的作品是郭银明多年的心愿。2005年,郭银明在他的老家山东昌乐举办了《故乡情》个人画展。对于郭银明来说,将故乡的人文趣事和民俗乡情,用画笔勾勒成一组生动的画卷,是他对故乡最深情的眷恋。

【情景再现】

【同期声】

郭银明:创作嘛就是,有时候充分利用时间,当我没什么事的时候,很无聊的时候,别人都在看电视的时候,我就拿个破纸就开始构思,这个时候不需要别人的打扰,越安静越好,然后就画草图,构图,把这个内容,写什么东西,题什么词,这个布局做好了,然后我就开始琢磨人物形象。

【解说词】2006年至2016年,郭银明凭借回忆潜心创作,并配以自编打油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了过去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画册集由《故乡情怀》《大地之恋》《童年趣事》《风俗遗韵》《陈年琐影》五个系列组成,每册有十一幅,共创作了五十五幅画作。

【解说词】离开老家五十载,这个让郭银明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山东昌乐。郭银明出生在尧沟镇的一个小村庄,临近夏日,西瓜的丰收,使这座自带温度的城镇笼罩在喜悦当中。尧沟是盛产西瓜的好地方,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曾专门题字,中国西瓜第一镇。郭银明在这里度过了儿时难忘的时光,这里有他最亲爱的父老乡亲和可爱的爹娘,这是郭银明永远都无法割舍的地方。

【纪实片段】

郭银明:我们这个村叫北郭村,始建于明代,现在归属于尧沟镇,这个村大概有四百多户老百姓,过去这村上非常漂亮,那个地方,村二十米外,就是一条尧河,围着这个村半圈,一直到镇上去。

【解说词】

回到当年住过的老宅子,郭银明无比想念自己的家人。虽然老家已只剩下破旧的墙壁,院子也不是很大,但是郭银明站在这里,感觉依然那样的亲切。他看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流露出对故土的迷恋和陶醉。

【纪实片段】

郭银明:1975年,我从部队探家,回来探亲。正是一个秋天,比较忙,但是我从部队拿回一个相机来,那个时候农村照相不太容易,所以我把全家人聚在一块,在房子前面照了这个合影相。现在上面的小孩都上中学上大学了,这一晃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但是看看照片,想起了老家。

(音乐起)

【字幕】

记忆深处的人和事 景和物 是一生都割舍不掉的牵挂

【纪实片段】

郭银明:看到这个地方,想起了我的爹和娘。老人都不在了,回到家吧,就没有那种亲热感了,所以难免动点感情。过去回家老人在,没有了老人,这个家,就好像没有了一样,大家都有同感。

【情景还原】

【解说词】

母亲成了郭银明最深的牵挂。当年,在部队工作的郭银明每年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母亲收到电报就站在家门口盼着儿子回来。

【解说词】+【字幕】

《期盼》 爱子从军振国威 数十年里几次回 老母喜闻探家信 出门等望盼子归

【解说词】纳鞋底是劳动人民的一种传统手工艺。郭银明有七个姊妹,母亲为了让所有孩子在春节时都能穿上新鞋子,从农忙过后的七八月份,就开始忙碌了。

【同期声】

郭银明:那个时候没有钱去买新东西,尤其是鞋子。这个鞋子要纳鞋底,这个鞋底要怎么纳,用那个破布子,用浆糊把它们贴在一起,然后呢,用麻线一针一针去纳。那时候小,脚长得快。长得快,等到春节,那个鞋底鞋子做出来以后小了。本来很高兴的,过春节做一双新鞋子,结果穿不上,哥哥姐姐帮着忙把那个脚塞进去了,高兴了一天,到第二天脚上长泡了,穿不上啦。

解说词】

母亲的呵护伴随郭银明长大,这种无私的爱和奉献,给予了郭银明绘画创作的生活灵感。

【解说词】+【字幕】

《慈母情》 在外工作数十年 吃穿冷暖有人惦 八十老母不辞苦 穿针引线纳鞋垫

【解说词】每一次回到老家,郭银明都要去看望一下小时候陪伴他读书的姐姐。

【纪实片段】

郭银明:姐姐,这张相片是94年的时候,我们全家从北京回来,和咱爹咱娘,你,俺姐夫,一个全家福,这个照片挺宝贵的,留着吧。

【解说词】+【情景再现】

姐姐说郭银明爱看书,从小就表现出来了画画的天赋。有一次,郭银明看到了一个赶集的老头骑着一头毛驴,觉得很新鲜,就用树杈在地上画了下来。

【解说词】每一次回家,姐姐都给郭银明做一次小时候最爱吃的煎饼,听说这次郭银明要回来,姐姐早早的就准备好了摊煎饼用地鏊子和面糊。

【同期声】

郭银明:山东人爱吃大煎饼,全国闻名,过去我记得,有几个南方的军人,住在我们家。在抗美援朝之前之前,他老说一个顺口溜:山东山东刮大风,吃煎饼卷大葱。就是山东的冬天,那个风特别多,他们南方人受不了这个大风。就像我们吃煎饼卷大葱,他们望葱害怕,他们南方人。但是我们山东人就爱吃这口,大葱大蒜。尤其是煎饼卷酱,吃煎饼的时候,把黄酱一卷大葱,不用吃什么菜,而且下地干活吧它耐饿,营养吧,它是粗粮,你要说能不能放,一个礼拜不坏,优越性很多。

【纪实片段】

郭银明:这煎饼是新摊出来的,吃着香啊!也软乎儿,吃法就是,还是葱啊,葱卷酱。农村的粮食新鲜,是吧 ?它是新鲜,它有香味。

【导视1】

他心念母校

不忘教师恩情

重登首阳山

还能否找到记忆中的碑文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乡村之恋》

【纪实片段】

小学生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说词】

这次回来,郭银明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回到自己的小学,尧沟完小看看。尽管离开学校已经很多年了,但郭银明无时无刻不怀念着母校,怀念着儿时一起嬉戏的小伙伴。

【纪实片段】

郭银明:这个学校,原来叫尧沟完小。成立于1921年,原来啊就是一个寺院,后来改成学校,解放以后呢,成为尧沟镇一个最大的小学,附近这一片,方圆多少里,农村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那时候学校比现在,这个不太完全一样,过去这有个楼,这个学校的门口在南边。这个在东边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操场,那时候我一开始那个教室就在这附近。

【解说词】

昔日的校园早已变了模样,让郭银明没有想到的是,他返校的消息竟然惊动了全校的师生,同学们热烈欢迎着这位昔日的校友。郭银明也成了全校师生的榜样和骄傲。

【纪实片段】

老师:这位先生呢,是从我们北寺小学走出去的一位老校友,他现在是一位大画家,这间教室,就是郭先生,曾经上课的地方。现在虽然郭先生已经离开这所学校五十多年了,但是他仍然眷恋着故乡,眷恋着这所学校。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郭先生的到来。

郭银明:同学们,小朋友们,很高兴与各位小同学,在我的老家见面,我离开老家有几十年了,过去我就在这个教室听过课。现在我老了,对老家很有感情,到这儿来呢,一个是看看母校,看看小同学。同时呢也希望,小同学们努力学习,争取好的成绩,当你有了本事的时候,不要忘了咱们的老家。

【同期声】+【情景还原】

郭银明:小时候农村的小孩,放学以后他没有什么太多活动,所以说凑在一块玩一玩,做游戏,这是比较多的。我记得那时候冬天,放学了,小同学就在学校边上的野地里,就练习摔跤。那时候你看我的画里画的很具体,那时候孩子很多都冬天了,都没有袜子穿,有的学生上学都没有书包,抱着书,把书放在地上。但是玩起来以后,玩的满头大汗,很高兴。

【解说词】

马进是郭银明的中学老师,这么多年了,马老师还保留着郭银明在学校出黑板报的照片。这让郭银明感动不已。

【纪实片段】+【情景还原】

马老师:因为那一年正好我教你,你在昌乐五中上学,62级2班。学校当年你,可以这么说,三好学生,学生会的干部,不仅学习好,你非常还热爱,咱们学校的这些公益活动。每次出黑板报的时候,我都上教室去叫你,去找你,出黑板报。那些报头,银明,都是你画的。

【解说词】+【字幕】

《出板报》 自幼喜欢画图画 有空就把画笔拿 老师同学多称赞 为出板报晚回家

【纪实片段】

 郭银明:哎呀,这花真漂亮,真美啊。我把它拍下来吧。

【解说词】

平日里工作忙碌,大大小小的事情填满了郭银明的日程。每次回尧沟,都来去匆匆,借着这次参加老战友聚会,郭银明终于腾出时间,走走看看这变化巨大的故乡。

【纪实片段】

郭银明:这个庙呢叫夷齐庙,周朝的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叫伯夷叔齐,他们两个反对周武王,消灭了纣王,两个人就饿死不食周粟,你周朝的粮食我不吃,周朝的地盘扩大,我就离开这个地方。然后由西到东,一直到了首阳山,到这儿了以后呢,挖野菜充饥,最后呢饿死了,饿死在山上。所以当地那时候为了纪念他,就修这个庙,纪念伯夷叔齐。这个碑文上写的是北海孤山嘛,这个碑年代很久了,在汉代的时候,我们这个昌乐这个地方称为北海,到现在已经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北海就是昌乐。后来呢我就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幅画,首阳山故事,画了伯夷叔齐弄个菜篮子,在山上挖野菜。

【解说词】少年时代的郭银明,经常在首阳山写生,自从远离故土,就再也没有机会来过这里。看着眼前的景象,郭银明感觉有点陌生。那些精致的碑文如今已经残缺不全了。面对着眼前的残碑,郭银明不断地寻找,他儿时记忆中的孤山爷庙去了哪里呢?

【纪实片段】

郭银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遗址,就是当年的房(孤)山爷庙,这个庙前面过去也有一些石碑,但现在都找不着了,都成一片废墟了,

【纪实片段】

郭银明:哎呀,这都是孤山的一些残碑,好多都是有元朝的,明朝的,宋朝的,多可惜。

 【解说词】

在郭银明的家乡响水崖子村,有一个农事展览馆,郭银明每次回来都抽时间过来看看,从这里感受那些逐渐远去的乡土气息。

【纪实片段】

郭银明:在这个地方放的都是农村这个农具,旧农具的博物馆,这些工具啊,都是在农村五六十年代,在农村普遍用的东西,比如说这一件,这是一个暖瓶的皮,它是用竹子编织的,它里面呢,有一个玻璃瓶胆,过去家家户户都是这个东西,那时候没有塑料没有铁皮,就用这个代替。

【纪实片段】

郭银明:你看这个,这个叫铡刀,过去啊农民家里边,养牲口,养马牛,他喂饲料都是农作物的一些秸秆,为了这个牲口能够好吃嘛,吃起来好消化嘛,它就需要这个铡刀把它切开。这东西现在,都淘汰了,不用了。

【解说词】郭银明对这些东西十分有感情,他爱不释手,小心翼翼,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那些已经退出江湖的旧工具见证了郭银明儿时生活的点滴,也见证了他对故乡情有独钟的喜爱。

【纪实片段】

郭银明:这个东西是过去,农民切红薯干用的,叫切刀,也叫抡刀,就这样切,把红薯放到里边去,一个手摇着,红薯干呢,就从这后边就出来了

【导视2】

他在画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却坚持热心家乡的文化事业

老战友重聚

旧同窗共话当年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乡村之恋》

【解说词】年少时,一心痴恋画画。19岁那年,郭银明被选入部队当兵,在宣传部门做电影放映员,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因为有画画基础,在部队期间,他主动帮忙画幻灯片,壁报和插图,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生产的作品,深受部队领导和战友的喜爱。

 

【解说词】翻开郭银明的画作,就像打开了一本描绘家乡的故事书。郭银明的作品中渗透着故乡的人文底蕴,大概是尧沟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地孕育了他的绘画创作。

【同期声】

郭银明:尤其这个搞艺术,它对你印象深的东西,你熟悉的东西,一定是你可以表现的好的东西,刚才讲就是,画家一定要画你熟悉的东西,我熟悉的农民,是山东的,在山东有摊煎饼,到江苏就没有了,他吃米饭,是不是,这地域性的文化在。耕种的话北方,你看它是耕地,用牛耕地,那个播种,种小麦种玉米,到南方它是插稻秧,我们这没有,是吧。所以你画的劳动场面,画的农民,他肯定他有地区的,一看就是山东,北方就是这种播。

【解说词】郭银明师从著名画家赵志田。他的古代人物画作品充满诗意,采用工写结合的手法,以历史故事和诗词为题材,人物刻画注重表情,用山水木石补景,既有大块墨韵又有细微描绘,使画面产生一种飘逸、恬静、悠闲的世外桃源意境,效果极佳,多次参加全国和省部级美展并获奖。

【解说词】年近七旬的郭银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用画笔再现了亲人和朋友生活的画面。不仅给儿女留下回忆 ,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场景。

【纪实片段】

郭银明:这是看电影过去了,现在都有电视了,也没有人看电影了。过去我们小时候,一个月看不了一次电影。当电影队来的时候,听说要放电影了,提前两天就兴奋了,结果这个放电影那一天,提前都回来了,太阳很高的,就拿着凳子去占地方,恐怕找不着地,听说电影来咱庄,全村老少喜洋洋。

女儿:我有印象。小的时候那个,我姑姑她们老带我去看电影。好象挺长时间,一两个月才能赶上放一场电影,可高兴了,都提前抱着小板凳,就去等,占地,可好了。

郭银明:这幅是春节,过年了,过年的时候,小时候最盼着过年,到过年的时候,一个是做件新衣服,吃着饺子,还给个压岁钱,一人给个几分钱,几毛钱,炕头上贴年画。

女儿:年画,对。

郭银明:另外呢就是家里蒸糕,做豆腐,做很多好吃的。客人们都来嘛,一年中这个年啊,小孩是最喜欢的。

妻子:他把他小时候那东西,都给画出来了。

【解说词】如今,郭银明的外孙就像当年的他一样,在绘画方面有过人的长处,小外孙的绘画作品在很多杂志上发表并获奖,外孙的梦想希望长大可以和自己的姥爷一样。

【同期声】汪裕桐:我喜欢画画,我最近学素描,我打算一心把画学好,长大以后做一名画家。

【解说词】文化宣传工作是郭银明一生的事业,他热心公益。在北京成立了郭银明松梅斋美术馆,旨在把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郭银明在昌乐老家为自己的恩师成立了赵志田美术馆,给昌乐的父老乡亲提供了一片普及文化交流的圣地。

【同期声】

冯永庆:昌乐县是这个齐国古都,姜太公这个分封就分在昌乐。后来在昌乐呆了几百年,呆了八百年整,现在通过这个文化发展,文化普及这一块,共建文明。昌乐县,无论社会治安,无论各个方面,你到昌乐镇就看到了,昌乐县的城市建设非常文明,非常好。

【纪实片段】

郭银明:战友们好!

战友:哎,银明。

郭银明:又见面啦又见面啦。

【同期声】

郭银明:我们这吃什么呢?豆虫、蝎子、蚂蚱、这个知了猴, 我们叫知了龟儿。

为什要吃它呢?这东西,吃它有很多好处。一是它这个壳,它这个壳,可以中药治眼睛。另外呢,它这个里面不脏,你以为它脏,它不脏。它是喝树根的水长大的,味道很鲜美。所以这个东西,要是冬天买的话,一个得好几块钱。

【解说词】战友聚会上的郭银明非常活泼随意,最近他创作了一幅战友话当年的作品,此情此景,仿佛又回到了那金色的青年时代。

【纪实片段】

战友合唱: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的清。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他不留情。

责任编辑:裴超男

上一篇:《海河之子》

下一篇:《墨海慈心》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