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大河之子》
(一组空镜展示)三江嘴、白塔、县城、远山、河流、先市

 

(同期声)
阳光下的叶子落尽了,北风就悄悄的翻过山来,花园的记忆里,父亲,满目凄凉地干瘦成茧,怀念,在春天的桑叶下,健壮的身躯与高大的影子,怀念在秋天的丰收里,风,是怎样慢慢地退尽春色,花园如初,抑更美,北风里,只有父亲的记忆。

 

(出标题)《大河之子》

 

(解说词)2014年初春,当北国还是萧索一片,巴蜀大地已经春雨蒙蒙,雾气连连,无不向人们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淅沥春雨将合江这个赤水河畔的安静小城清洗得格外明朗,仿佛是为了迎接一个久别的游子——丁正耕。

 

(嘉宾介绍)丁正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活动家,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历任《蜀南风》诗报主编,《中国财经报》编辑、记者,《中国新一代》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音乐生活报》业务主管等。现任《中国当代艺术》总编。

 

(解说词)丁正耕的故乡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位于川黔两省交界处的赤水河畔,古镇风光旖旎,好学成风,春夏秋冬在赤水河的流淌中呈现着四季不同的迷人景色。合江建县于公元前115年,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历经汉风唐韵、明城盛衰,彰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丁正耕就是在一个充满渊源文脉文化的丁姓大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同期声)
这就是我的家,我在这成长,这个地方可是我的青春期成长的地方,我在这读书,读小学、读初中,当然也读幼儿园。很多很多的事情都发生在这里,比如跟伙伴们一块捉迷藏、打群架、唱儿歌,还有每天早晨起来扫地等。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父亲在很多方面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安排。

 

(解说词)在丁正耕的人生经历过程中,童子功的部分都是在这个地方练成的。父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对他的成长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起,音效、闪回)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小朋友跟读一遍)

 

(解说词)丁正耕出身在一个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在那样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中,注重伦理秩序,也重视亲情关系。多才多艺的父亲从小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生活作息表,背诵古体诗、练书法,习武,在父亲的影响下,小时候的丁正耕就爱好广泛。

 

(同期声)
这就是以前我们家的后花园,(以前)满院子的万年青、菊花,这儿还有一棵紫荆花,这有棵石榴树,好像在这个地方一大排全是兰花,这有个长细条的石板,放着很名贵的兰草,我爸爸最喜欢种花草。然后我们就在这个院子里面打拳、读书、学木工,我爸教我们做木匠,拿锯子、用锉子、用钻子,包括建这个房子也是我爸带着我和我哥一块建起来的,建房的材料是从很原始的山,很险峻的岭上去弄回来,来盖的。

 

(解说词)这个如今看上去破败不堪的园子,是丁正耕曾经的天堂,在这里也承载了太多他往昔的记忆。

 

(同期声)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过春节,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香肠,(因为)我肚子饿没有油水,就偷偷地拿来吃了,结果一大口袋香肠有20多节,被我吃得只剩下一半了,年三十了吃年饭父亲一般是不会打人的,但我爸偶尔也会打,只要你有事了。我就想着偷吃了那么多肉居然没打我,我想是不是要积攒起来狠狠地揍我一顿啊?

 

(解说词)从小就调皮的丁正耕没少挨过父亲的打,他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地等着,准备接受父亲的棍棒教育。

 

(同期声)初一上坟我跟在父亲后面很害怕,心里总想怎么还没揍我呢?还没说偷香肠的事,我想是不是我爸忘了?是不是我手段高明,我偷他们都不知道?但我一想不可能,这么大袋肉剩下这么一点了怎么会不知道呢?我就是在万般地害怕、非常恐惧被打的情况下,突然我爸就说,他声音很低,但是很有威慑力,让我走过来,挨着他坐下,他说了一句话:丁五,吃这么多生香肠会闹肚子的。就是这一句话我这一生都没有忘过。你看看我爸爸平常对我们是暴风骤雨,对身体有重要伤害的时候他只说一句话,他用关心我身体的方式来跟我说的这一句话,就使我刻骨铭心了。

 

(解说词)父亲用独特的方式来跟孩子们沟通,也用实际行动来给孩子们做出榜样,父亲告诉丁正耕,一个人没有把根扎在土地上,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把根作为一种依靠,紧紧地依附在地上往上长,那么它就吸收不到营养。直到今天, 这种作为根的依靠的东西,丁正耕明白,就是故乡。

Part2(节目导视)
(解说)一张《蜀南风》报纸,唤起他们最初的文学冲动
(同期画面)
(解说)什么样的创作经历,让他怀念至今?
(同期画面)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大河之子》。

(画面)《蜀南风》座谈会

 

(字幕)2014年3月13日  当年《蜀南风》诗歌报主要发表作品成员

 

(解说)回到家乡,丁正耕将当年《蜀南风》诗歌报的相关人员召集起来,许多人都已经是20多年未见了,但大家一聚起来,说到当年文学青年时候的趣事,都是滔滔不绝。文友:吴鹏权、王清友、胡正银、龙启权

(同期声)吴鹏权
男:这个人这么狂是个疯子,一个普通的人,口气大得不得了,就像一个大艺术家和将军说话的样子。

 

田静:因为他有梦想,到最后有梦想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老丁的事就是事实,是吧?

 

(解说词)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四川是当时的文学重镇,涌现出了一批先锋诗歌和诗人。1989年,丁正耕创办了《蜀南风》诗歌报,目的就是让诗人们有一个发表干净诗歌的阵地,同时也可以带动地方热爱文学艺术的青年向外发展。这个报纸,聚集了当时西南地区乃至中国相当一批一流的诗人,时隔20多年,当年的文学青年都已有相当的文学建树,说起那段往事,他们都无比怀念。

 

(同期声)
我们应该有一个阵地,除了我们本地的,还希望能够让这些有思想的诗人有阵地。最后就通过文化馆来申请刊号,我任主编。当时,曾平、张合、胡宁经常来我处,有时候我们几个就挤睡在我那张床上,几乎就一整夜在一起,开始谈怎么弄怎么弄,怎么(给报纸)定位,就决定,这个报纸要办成纯艺术的。

 

(解说词)这是一张1991年的《蜀南风》报纸,正是这张报纸,让当时老丁故乡的很多文学青年沉静下来孜孜以求,打磨出一首首有分量的诗作,以至今天他们都各有所成。

 

(同期声)文友 龙启权

 

合江这些年出了这么多相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诗人,都跟当时《蜀南风》的环境影响有关系,这不但是一个平台,应该说在当时,推动了合江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推动下可能调动了大家创作的积极性,这张报纸,重要的是推动了一辈人成长,促进了一辈人去创作。

 

(解说词)想当年,意气发,文字扬,他们的青春定格在行行诗中,这是最美的青春。然而,纪录丁正耕艺术创作高峰,对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深刻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部抒情长诗《恶蹈》。

 

(纪实段落)丁正耕
这个地方这几棵树还在,这个树的后面有一个院子,一个土墙的院子,还有院子里面就一个平房,而且是属于板砖搭的简易房,我当时就在这里面,院子里面还住有另外几个教师。我这个房子有三间房,中间是一个堂屋,左边是睡觉,右边是专门搞创作的地方,我就在右边这个房。这个房子就正对着长江边,窗户一打开,我经常会听到江边的江风声、江波的涛声,还有像这样的鸟叫声,还有蛐蛐、蝈蝈的声,很多,很响,也很幽静,但是(房内)也很阴暗,给人感觉有点像鬼神出没的地方一样,你看这几棵树还在。当时我的院子就在这棵树下面,所以,我就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创造的《恶蹈》。

 

(解说词)抒情长诗《恶蹈》表达的不仅是诗人丁正耕个人的命运,更是人类整体人群的缩影。说起《恶蹈》的灵感之源,丁正耕记忆犹新。

 

(同期声)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个深冬的冬夜,我和我爸爸从县城的丁家巷走过。当时火炉边睡着一个乞丐,我爸爸就指着他说,丁正耕你看吧,这也叫生活。

 

(解说词)1994年3月动笔进行《恶蹈》创作的当天下午,丁正耕路过当年睡过乞丐的地方,灵魂里闪出一个爆发点。

 

(同期声)我骑着车,赶紧就往前冲,看到一个卖面包铺,我就买了一口袋面包,最快的速度,就像那种赛车的速度,到了之后我自行车一扔,门一锁,在门上挂了一个主人不在勿扰,就开始动笔了。

 

(解说词)创作《恶蹈》的时候,丁正耕即将面临双目失明的危险,他想,应该在他看不到光明以前,把他对人类因欲望的无度而导致人间罪恶的产生的思考,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尽管那个时候的他,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面临了一些不太公平的对待,但一生都热爱美好的他,凭着一种冲动与执着,开始了艰苦的创作过程。

 

(同期声)我回去把门一关,第一天写了四千多行,写到五点多,头脑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不好入睡,我使劲地唱歌,唱昏了,就睡着了。第二天写了三千多行,第三天写了一千多两千行左右,以后就这样几百行一千多行不等,第二十七天就写完了。

 

(解说词)丁正耕一气呵成,以一泻千里之势,用顽强的毅力连续二十七天创作完了《恶蹈》。搁笔那天,感到的不是轻松,而是生命前所未有的枯竭。

 

 

(同期声)很难受,头就像被挖空了一样,让你感到不是那种人体的难受,而是思想被抽干,走路都要撞在树上或墙上,还以为是别人挡着我的路。这种空枯的感受现在想起来头都痛。

 

(解说词)这种爆发式的艺术创作状态,直到今天都让丁正耕心有余悸。当青春消逝,用一部作品来埋葬曾经的痛苦、爱情和理想,并暗示出未来的道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丁正耕的真性情,充满在诗歌中,他是一个用生命在进行写作的人。

 

(同期声)朱先树

 

(解说词)
《恶蹈》序诗(杨帆《母亲》二主题)
阴谋与暴力已将天堂占据
罪恶与欺诈在地狱流行
然而  在人间
到处都是死亡  焦虑
忧患  卑下与媚俗
冥冥世界之中的人类
到底应回到什么
想往什么
又归宿什么

只要人类中滋长罪恶的欲念还未消失
只要人类中卑下与虚伪的行为还仍存在
只要人类中所有的生灵
还在自己早已掘好的墓沿
歌唱与舞蹈
那么  这部称作《恶蹈》的颂辞
她存在于世的意义    就不会消逝
以至让食生的人们遗忘

她在歌唱着人类死去的亡灵
她在渴求人类的归宿与想往
忠诚与召示
创造与毁灭
对于要活着的人类而言
是同样的高贵与美丽
……
Part3(节目导视)
(解说词)走上街,走下街,一走走到端阳街(唱儿歌的声音)
(同期画面)
(解说词)根系山乡,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匍匐地上,终身不忘乡梓之情的恋人。
(同期画面)每次回到故乡我都要看看这条赤水河,和赤水河亲近亲近
(解说词)《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大河之子》。

 

(纪实段落)
男:老同事。
丁正耕:好久没见了。咋样?还可以。
男:好久没碰到你了,大概有30年了吧,风采依然。
丁正耕:当年我们在这有不少的故事,很多的故事。黄角树还在,古渡口还在,铁桩还在,船在,船缆哪去了呢。
男:船还在。
丁正耕:你看咱们以前在这左手拿猪蹄,右手拿啤酒,多么的诗情画意,我们几个年轻人在这船上,抒发着各自的理想。
男:一晃就是30年了,
丁正耕:20多年吧。这个怎么没了,以前不是有一个绳子嘛,拉着渡船嘛。
男:安全起见。
丁正耕:你记不记得以前这好像还有一棵桃树,我记得还有一棵李花树,怎么不见了呢?哎,那棵树还在。你记不记得当年我们常在这里,走,我们下去看看?有一首诗叫《朋友》,就是以你和这个渡口为背景来写的。

 

(字幕出)《朋友》丁正耕

 

往事搓人啊
如今的小叙短暂又谨慎
开心地笑 开心地哭
丢失在年龄的轮椅里
眼纹似黄昏的太阳如故
送朋友至巷子口
我狠狠心
关闭眼帘的凄迷
朝着回家的小巷

 

(解说词)赤水河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一路奔泻,在中下游最开阔的地段先市却回环徘恻,九绕丁山,像一条玉帛,镶嵌在先市古镇的上空,在合江县城与长江相汇,直向大海。这条赤水河滋养了生活于此的人们,曾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带给了曾经是铁军团军人的丁正耕无尽的创作灵感。

 

(同期声)丁正耕
就是这个画面的场景,从这一棵树,对面就是学校,学校在那边,我的画面,就是这个地方,然后远方就是前面的山,远山就相当于开始我们踩凳子那个地方了,就是这些山,构成这幅画。这条河就是这样蜿蜒而去,让人感到很安静。它象征着人类社会永远渴望有生命的生活,人类社会不管经历什么,最终你要渴望安静、美好和和谐的生活。

 

(解说词)因为沉迷于故乡的山水,所以在丁正耕的艺术品中,大多能看到现实中的实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的繁荣,使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脱离了现实的感受,因而在2014年1月份的《人民日报》上对丁正耕以《故乡》系列为题的画作在翰海拍卖成交后,以罕见的方式,用《故乡安详》作了报道。显然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艺术家热爱故乡和民族文化精神,增加正能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画面)小朋友和大人跳儿歌

 

(同期声)丁正耕
每次回到故乡我都要看看这条赤水河,和赤水河亲近亲近,你看多么清澈的水啊,多么甘甜的水啊,沁入心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凡是有河流的地方都有灵性;凡是有高山的地方都伟岸。你看看我的故乡,有丁山、有赤水河,它是多么的美丽和迷人。我作为一个终身追求艺术的人,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走得多远,哪怕有再高的成就,我知道,我永远都是这条赤水河的儿子,我永远是大河的儿子。

 

(解说词)对于永恒的时间而言,每个人,都是那烟波江上的过客。千帆竞渡,生命轮回,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总是在清醒与迷茫间徘徊不定,于是,便有了疑惑。家在哪里!故乡在哪里!!人类的精神寄托又在哪里!!!  

 

(同期声)这个地方我离开故乡之后很长时间没来过了,以前我母亲和父亲在世时,每年都要回来一次,至父亲去世,应该有十六年了,应该算起来时间是蛮长的。当然,对每个人来讲虽然他的故乡对他来说总是一个魂牵梦绕,尤其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更是近乡情更切,这句话,是每次我回到四川合江的时候最深的感受,也是最深的感触。

 

(画面)先市的大码头
(解说词)当年,丁正耕从这里走出去,到军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搜集民歌,到西部戈壁沙漠体悟生命,更走向广阔的世界。然而,今天他回到先市,伫立在大码头,思绪又回到了离乡背井的瞬间。

 

(同期声)每次当离开的时候,都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感觉,我真想,这片土地我能经常回来,为什么呢?因为我爱他,(这片土地)也爱我。你看这满山的绿水、青山、果树,回想起儿时的时候,(河边)秋天时金黄的果子成熟了,挂在两岸,就能让你想起一种很美妙的歌声,像流淌着的黄金一样。尤其这条赤水河,秋冬时,水是碧蓝碧蓝的,在春天的时候,就变成黛绿黛绿的水了,它在我的心里,就像流淌着的金子一般。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意大利拿坡里民歌《重归苏莲托》,这首歌就像赤水河四季的感觉。事实上为什么我对这首歌情有独钟,它描述的感觉特别像我的故乡赤水河,它写得很美。

 

(音乐起)
“你看河畔多么美丽,到处飘着甜蜜的芬芳,那是我可爱的故乡,多么令人陶醉。你看那河边长满秸秆,还有鸟儿在四处歌唱,云中还散着陶醉的梦想,那是我的故乡。可是我不能说再见,何时回到你的身边。美丽的姑娘你在何方,常在我的梦里。请别告诉我,我不能够说再见!重归苏莲托,在我的梦里。
推荐: 《大河之子》 《胡同的记忆》 《故乡是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一组空镜展示)三江嘴、白塔、县城、远山、河流、先市 (同期声) 阳光下的叶子落尽了,北风就悄悄的翻过山来,花园的记忆里,父亲,满目凄凉地干瘦成茧,怀念,在春天的桑叶下,健壮的身躯与高大的影子,怀念在秋天的丰收里,风,是怎样慢慢地退尽春色,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2 09:15作者:秩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