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
(出标题)《大河之子》
(解说词)2014年初春,当北国还是萧索一片,巴蜀大地已经春雨蒙蒙,雾气连连,无不向人们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淅沥春雨将合江这个赤水河畔的安静小城清洗得格外明朗,仿佛是为了迎接一个久别的游子——丁正耕。
(解说词)丁正耕的故乡四川省合江县先市镇,位于川黔两省交界处的赤水河畔,古镇风光旖旎,好学成风,春夏秋冬在赤水河的流淌中呈现着四季不同的迷人景色。合江建县于公元前115年,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历经汉风唐韵、明城盛衰,彰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丁正耕就是在一个充满渊源文脉文化的丁姓大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同期声)
(解说词)在丁正耕的人生经历过程中,童子功的部分都是在这个地方练成的。父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对他的成长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起,音效、闪回)
(小朋友跟读一遍)
(解说词)丁正耕出身在一个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在那样一个传统的大家庭中,注重伦理秩序,也重视亲情关系。多才多艺的父亲从小给他制定了严格的生活作息表,背诵古体诗、练书法,习武,在父亲的影响下,小时候的丁正耕就爱好广泛。
(同期声)
(解说词)这个如今看上去破败不堪的园子,是丁正耕曾经的天堂,在这里也承载了太多他往昔的记忆。
(同期声)
(解说词)从小就调皮的丁正耕没少挨过父亲的打,他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地等着,准备接受父亲的棍棒教育。
(同期声)初一上坟我跟在父亲后面很害怕,心里总想怎么还没揍我呢?还没说偷香肠的事,我想是不是我爸忘了?是不是我手段高明,我偷他们都不知道?但我一想不可能,这么大袋肉剩下这么一点了怎么会不知道呢?我就是在万般地害怕、非常恐惧被打的情况下,突然我爸就说,他声音很低,但是很有威慑力,让我走过来,挨着他坐下,他说了一句话:丁五,吃这么多生香肠会闹肚子的。就是这一句话我这一生都没有忘过。你看看我爸爸平常对我们是暴风骤雨,对身体有重要伤害的时候他只说一句话,他用关心我身体的方式来跟我说的这一句话,就使我刻骨铭心了。
(解说词)父亲用独特的方式来跟孩子们沟通,也用实际行动来给孩子们做出榜样,父亲告诉丁正耕,一个人没有把根扎在土地上,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把根作为一种依靠,紧紧地依附在地上往上长,那么它就吸收不到营养。直到今天, 这种作为根的依靠的东西,丁正耕明白,就是故乡。
(字幕)2014年3月13日 当年《蜀南风》诗歌报主要发表作品成员
(解说)回到家乡,丁正耕将当年《蜀南风》诗歌报的相关人员召集起来,许多人都已经是20多年未见了,但大家一聚起来,说到当年文学青年时候的趣事,都是滔滔不绝。文友:吴鹏权、王清友、胡正银、龙启权
田静:因为他有梦想,到最后有梦想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老丁的事就是事实,是吧?
(解说词)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四川是当时的文学重镇,涌现出了一批先锋诗歌和诗人。1989年,丁正耕创办了《蜀南风》诗歌报,目的就是让诗人们有一个发表干净诗歌的阵地,同时也可以带动地方热爱文学艺术的青年向外发展。这个报纸,聚集了当时西南地区乃至中国相当一批一流的诗人,时隔20多年,当年的文学青年都已有相当的文学建树,说起那段往事,他们都无比怀念。
(同期声)
(解说词)这是一张1991年的《蜀南风》报纸,正是这张报纸,让当时老丁故乡的很多文学青年沉静下来孜孜以求,打磨出一首首有分量的诗作,以至今天他们都各有所成。
(同期声)文友 龙启权
合江这些年出了这么多相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诗人,都跟当时《蜀南风》的环境影响有关系,这不但是一个平台,应该说在当时,推动了合江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推动下可能调动了大家创作的积极性,这张报纸,重要的是推动了一辈人成长,促进了一辈人去创作。
(解说词)想当年,意气发,文字扬,他们的青春定格在行行诗中,这是最美的青春。然而,纪录丁正耕艺术创作高峰,对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深刻思考的思想结晶,是一部抒情长诗《恶蹈》。
(纪实段落)丁正耕
(解说词)抒情长诗《恶蹈》表达的不仅是诗人丁正耕个人的命运,更是人类整体人群的缩影。说起《恶蹈》的灵感之源,丁正耕记忆犹新。
(同期声)
(解说词)1994年3月动笔进行《恶蹈》创作的当天下午,丁正耕路过当年睡过乞丐的地方,灵魂里闪出一个爆发点。
(同期声)我骑着车,赶紧就往前冲,看到一个卖面包铺,我就买了一口袋面包,最快的速度,就像那种赛车的速度,到了之后我自行车一扔,门一锁,在门上挂了一个主人不在勿扰,就开始动笔了。
(解说词)创作《恶蹈》的时候,丁正耕即将面临双目失明的危险,他想,应该在他看不到光明以前,把他对人类因欲望的无度而导致人间罪恶的产生的思考,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尽管那个时候的他,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面临了一些不太公平的对待,但一生都热爱美好的他,凭着一种冲动与执着,开始了艰苦的创作过程。
(同期声)我回去把门一关,第一天写了四千多行,写到五点多,头脑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不好入睡,我使劲地唱歌,唱昏了,就睡着了。第二天写了三千多行,第三天写了一千多两千行左右,以后就这样几百行一千多行不等,第二十七天就写完了。
(解说词)丁正耕一气呵成,以一泻千里之势,用顽强的毅力连续二十七天创作完了《恶蹈》。搁笔那天,感到的不是轻松,而是生命前所未有的枯竭。
(同期声)很难受,头就像被挖空了一样,让你感到不是那种人体的难受,而是思想被抽干,走路都要撞在树上或墙上,还以为是别人挡着我的路。这种空枯的感受现在想起来头都痛。
(解说词)这种爆发式的艺术创作状态,直到今天都让丁正耕心有余悸。当青春消逝,用一部作品来埋葬曾经的痛苦、爱情和理想,并暗示出未来的道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丁正耕的真性情,充满在诗歌中,他是一个用生命在进行写作的人。
(同期声)朱先树
(解说词)
(纪实段落)
(字幕出)《朋友》丁正耕
往事搓人啊
(解说词)赤水河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一路奔泻,在中下游最开阔的地段先市却回环徘恻,九绕丁山,像一条玉帛,镶嵌在先市古镇的上空,在合江县城与长江相汇,直向大海。这条赤水河滋养了生活于此的人们,曾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带给了曾经是铁军团军人的丁正耕无尽的创作灵感。
(同期声)丁正耕
(解说词)因为沉迷于故乡的山水,所以在丁正耕的艺术品中,大多能看到现实中的实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的繁荣,使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脱离了现实的感受,因而在2014年1月份的《人民日报》上对丁正耕以《故乡》系列为题的画作在翰海拍卖成交后,以罕见的方式,用《故乡安详》作了报道。显然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艺术家热爱故乡和民族文化精神,增加正能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画面)小朋友和大人跳儿歌
(同期声)丁正耕
(解说词)对于永恒的时间而言,每个人,都是那烟波江上的过客。千帆竞渡,生命轮回,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总是在清醒与迷茫间徘徊不定,于是,便有了疑惑。家在哪里!故乡在哪里!!人类的精神寄托又在哪里!!!
(同期声)这个地方我离开故乡之后很长时间没来过了,以前我母亲和父亲在世时,每年都要回来一次,至父亲去世,应该有十六年了,应该算起来时间是蛮长的。当然,对每个人来讲虽然他的故乡对他来说总是一个魂牵梦绕,尤其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更是近乡情更切,这句话,是每次我回到四川合江的时候最深的感受,也是最深的感触。
(画面)先市的大码头
(同期声)每次当离开的时候,都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感觉,我真想,这片土地我能经常回来,为什么呢?因为我爱他,(这片土地)也爱我。你看这满山的绿水、青山、果树,回想起儿时的时候,(河边)秋天时金黄的果子成熟了,挂在两岸,就能让你想起一种很美妙的歌声,像流淌着的黄金一样。尤其这条赤水河,秋冬时,水是碧蓝碧蓝的,在春天的时候,就变成黛绿黛绿的水了,它在我的心里,就像流淌着的金子一般。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意大利拿坡里民歌《重归苏莲托》,这首歌就像赤水河四季的感觉。事实上为什么我对这首歌情有独钟,它描述的感觉特别像我的故乡赤水河,它写得很美。
(音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