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走进雷锋家乡

来源:故乡 作者:秩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19
摘要:“爷爷奶奶,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乐一乐吧。”穿着大码的鞋子,走路不是很方便,却和小伙伴们坚持在社区做“环保小卫士”,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欢乐,她是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雷锋家乡小雷锋”周美玲。回到校园之后,她仍然是那个播种爱心的可

“爷爷奶奶,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乐一乐吧。”穿着大码的鞋子,走路不是很方便,却和小伙伴们坚持在社区做“环保小卫士”,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欢乐,她是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雷锋家乡小雷锋”周美玲。回到校园之后,她仍然是那个播种爱心的可爱天使!

    “贫困户生活本就艰难,加上洪灾,现在家里物资肯定特别匮乏,我得去看看他们。”奋战5天5夜处险122起,引发老病根累倒在抗洪大堤上,出院后却忙着走访慰问垸里的贫困户,他是“湖南好人”姚建刚。获得殊荣之后,他仍然是那个默默奉献的憨厚干部!

    “灾后重建不容易,一点心意希望能够帮助到受灾的乡亲。”仅靠一家小文具店维持生计,却在支援受灾群众的爱心募捐中毫不犹豫捐助400元,他是见义勇为“中国好人”郭德高。8年之后,他仍然是那个倡导“每个人都要凭良心做事”的好汉!

    ……

    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时代“雷锋”!

    坚守岗位、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人性光辉在他们身上闪耀,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延续。而你是否知道,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茶亭!

    茶亭是长沙市望城区东北部的一个镇,总面积不过百余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过5万余人,然而在这片热土上,却涌现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两名“中国好人”、一名“湖南好人”和两万余名学雷锋典型和志愿者。这里“活雷锋”一群群,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雷锋先进典型群体!

    到底是怎样一方水土,才能滋养出这样一块道德高地?到底是怎样一个政府班子,才能引领培育出这样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百姓?让我们走进茶亭的山水、茶亭的历史、茶亭的文化、茶亭的学校机关、茶亭的寻常人家,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奇峰秀水间的历史传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走进茶亭,仿若走进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山水人文画卷——

    九峰山群峦叠嶂、气象万千,如雨后初晴恰逢夕阳西下,回光返照于石壁之上,便光华四射、红霞透天,恍若蓬莱仙境,相传此景只有积善之人方得一睹;

    寺冲、南冲、茶亭三座水库波光潋滟、清澈如镜,岸边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盈翠欲滴,与一泓泓碧水相映生辉,让人神清气正;

    心正宫传播南宋朱熹理学,惜字塔传达儒家对文字、文化的敬畏,塔树共生的奇观更是让当地人敬重自然、相信善良,将信仰化作向上的力量,多少年来积极劳作、安居乐业。

    茶亭原名“义茶亭”,许是为了去繁从简,表达逐渐省略,而正是这个“义”字,道出了此地与雷锋精神千丝万缕的关联——

    古时此地连接山外,仅有两条古驿道略可通车马,一条从九峰山至铜官,一条从梅花岭至湘阴,那时人们交通多靠步行,烈日炎炎,一路上携儿带女、肩挑手提,口渴难耐。明洪武年间,一支谭氏族人来此落业,在两条道路交会处建了个“义茶亭”,摆上免费的茶水,供路人解渴。后来渐渐发展为集镇,茶亭的地名也由此确立。

    或许是继承了谭氏的仁爱良善,后世此地仁人义士颇多:清光绪年间,延榆绥镇总兵谭仁芳屡建战功,得到5000两银子封赏,不用于修建自己的公馆,却悉数捐出创办梅园义学,百余年来,义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地方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于西湖寺村的普通木工黄仲子,为了让木工匠人在农具制造和维修方面积累的经验走入千家万户,不收稿酬,克服重重困难,写成一本20万字、150多幅插图的《农具制造与修理》,成为广大农民兄弟的好帮手;抗战期间,郭亮、李灿英、谭道平、周竹安、谭先觉等一批革命烈士更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新的时期,站在坚实的道德传统根基上,茶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雷锋精神兴镇育人,成立学雷锋活动领导小组,将学雷锋与经济发展、党风党建、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并将学雷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积极培育典型,开设道德讲堂,用身边事来影响教育身边人。此外还建立关爱帮扶机制,定期回访学雷锋先进典型,着力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传递“好人不吃亏、好人有好报”的正能量。

    “很多人来看望我、帮助我,我不后悔当初救人的举动。”如今,周美玲顺利升上了中学,郭德高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和妻子开了家文具店,两口子自给自足过上体面生活。

    群众文化里的价值取向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在今年的九峰山村“七一”文艺晚会上,方言相声《九峰山村活雷锋》受到群众热捧,节目又说又唱、亦庄亦谐、笑中带泪,让全镇人民认识了九峰山村的利娭毑、周培爹、谭毅等“活雷锋”。

    茶亭是一块文化宝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崇文尚学,群众文化活跃,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发展合唱队、腰鼓队、舞龙队、广场舞队等文艺团队,连续多年举办“农民春晚”“七一”文艺汇演等,通过情景剧、花鼓戏、歌舞、器乐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唱响“茶亭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

    同时,还创办了《茶亭民声》《党风廉政建设专刊》等群众文化交流平台,并指导成立民间社团组织“望群诗联社”,鼓励农民诗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雷锋精神”为主题进行诗词创作,集结成册出版,在群众中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走在茶亭的乡间小路,细数一个个庭院长廊,处处都能感受到向上的文化力量——

    在九峰山村,心正宫里每月不定期开设“廉”文化课堂,周边学校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老先生讲那些流传已久的道德小故事;“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清廉福寿康广院,俭朴勤劳积善家”,廉政文化长廊里、家家户户大门前的“廉”文化楹联,一字一句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矩。

    在望群村,文化墙上、宣传栏里,“家国求安稳,忠孝长承传”“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盼”等“孝”文化标语随处可见;村广播中,《常回家看看》歌曲、《天下父母》节目等内容滚动播出;田间地头,劳作休憩的村民,大都捧着一份《望群孝报》阅读,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孝心故事,成为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周美玲的母校西华中心小学,文化长廊里,“雷锋简介”“雷锋名言”“雷锋精神赋”和雷锋的工作、生活照片爬满宣传栏;教室里,“雷锋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黑板报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字体抄写上小雷锋的故事;在校园散步、游戏,一回头就可看见雷锋叔叔的笑脸、一驻足就可沉浸在雷锋日记里。

    原来,茶亭的百姓、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成长,雷锋精神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早已浸入他们的骨血,成为茶亭的灵魂。

       干部队伍中的率先垂范

    今年7月,长沙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位于长沙最北端、湘江入水口的茶亭镇防汛形势极为严峻。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前,茶亭的各级干部挺身而出,在14.8公里的湘江大堤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

    苏蓼村党支部书记蒋建刚,连续多天组织人员、指挥调度、查险处险,自家房屋就在堤下,却次次过家门而不入;原茶亭镇水管站站长姚跃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特长为堤委会提供技术顾问,从上堤之日起便一直战斗在险情一线,灌沙袋、筑子堤、开导渗沟,什么活辛苦他挑什么干;大龙村碑湾组组长李玉航、学校组组长姚正年、苏蓼村深泥组组长姚明建,在村民们都忙着疏散时放弃自己的小家,带领应急小分队坚守大堤……

    百姓竖起大拇指:“干部们就是‘雷锋’啊!”

    茶亭镇在学雷锋方面要求镇、村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诠释“传承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每一名干部都在成为“雷锋”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大龙村,为了美丽乡村建设与保障村民人身安全,村委会大力推行“环保送葬”,即在逝者下葬时,摈弃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发放丧事礼包的传统方式,转而安静、干净、廉洁地送葬。刚开始,村民们普遍不接受,实施难以到位,今年5月,村支书李新民的母亲去世,他率先主动实施“环保送葬”,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该送葬方式已在全村推广开来。

    在东城社区(原静慎村),为了促进当地发展,在城里承包工程、事业有成的姚罗华十年前放弃个人事业,开着小车回乡当村支书,不要村里一分钱补助,只求为乡亲们做点实事。他号召成立乡贤理事会,带领村民筹资筹劳建设美丽家园,村民们均积极响应,三年间硬化道路66.7公里,修葺山塘136口,栽种花卉苗木300多公顷,并建成一个占地面积800余亩的休闲文化广场,广场上乡贤阁、乡贤走廊、乡贤桥、乡贤湾等景致赏心悦目,村民自此有了散步、打球、跳广场舞、看戏的好去处。

    优良的作风会传染,在九峰山村、在洪开桥村……在茶亭镇更多的村、社区,干部组织带领村民献计献策、筹资投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个个创先争优、人人争做乡贤”的号召下,大家都争着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于是,茶亭的天蓝了、水净了、道路整洁了、环境美化了,茶亭的辣椒、红薯粉、茶籽油、小龙虾、绿壳鸡蛋等特色农产品走了出去,茶亭的四季五彩花海让城里人走了进来、流连忘返。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在茶亭,正是有许多这样的“傻书记”“憨主任”甘为“傻子”,这片土地才愈加美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愈加幸福。

责任编辑:秩名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