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是一座拥有1780多年历史的县城,拥有着独特的禅宗文化。中国佛教南禅五宗就有两宗发源于宜丰,除了曹洞宗还有一个是临济宗,两座寺庙都处于重建中,我们《故乡》摄制组一行来到宜丰,想了解在这块禅宗圣地上,这里的人们又是怎么生活?严岗,江西省宜丰县旅游局局长,他还是一位地方文化学者,在工作之余钻研禅宗文化,策划和参与编撰了《东方禅文化》、《宜丰禅史》等书籍。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完整的了解宜丰,近日,严岗参与策划审定了《宜丰古树》一书,每次审定完书稿,严岗都会修改一些内容,再去实地验证考察每棵古树,严岗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徒步锻炼,一次吸氧过程,再回味一遍当年的故事。漫步宜丰,古树落珠于山水之间,到处都可以见到古树与人们相亲相生的印迹。 有位哲人曾说,一株古树衍生一处古迹,诉说一则故事,缔造一个传奇,宜丰古树就像一个坚韧的行者,千百年来,它忠实记录着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发展演化,向世人传递穿越时空的可持续发展的密码,古树亘古常绿,岁月穿梭不息,在心底萌生爱惜和保护古树的情怀应该就是从宜丰同安开始,从他儿时的家开始。 身处老宅,回想儿时的记忆,走在这屋前小院,犹记得围着在古井旁洗衣的妈妈玩耍,记得和一群小伙伴们站在枣树下打枣,老屋没变,只是自己已中年。 严岗随着在林业部门工作的父亲因为工作的调动全家来到这里,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读书,从这里考入大学,然后又回来工作,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严岗都是有感情的。 也许是因为父亲,严岗从小就有了保护树木、永续利用的意识,也许是宜丰的民风,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都会守护先民留下的财富。 在宜丰,房前屋后,村前村后,到处都是古树,在古人的文化观念里面,它们是一种风景林,又是一种风水林,一棵树,抒写了一部生生不息的自然史,一片林,吟唱着生态文明的不朽传奇。 古树,积淀了文化的氤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镌刻下岁月的年轮,漫步在潭山洑溪村800米千年古树长廊,让严岗陡生隔世之感,他说每一棵古树都有它的故事,得细细去品味,感受它存在的意义。 宜丰先民把风水林也叫做把水口,就是保护这个地方风水的树,所以这些古树是不能随便砍的。他们与树相依相伴,千百年来,他们为护树而留遗训、立族规、封禁山、严奖惩,所以宜丰人对自然、对古树的崇敬和热爱已经流淌在血脉里。 在这里除了古树,就是竹林,宜丰一年四季都是绿色,严岗喜欢这片土地,而宜丰也回赠给严岗太多的惊喜,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竹林有笋吃,三月是个挖笋的好时节。 一天三顿饭,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能见到炒竹笋,严岗说,宜丰竹子多,冬笋过了就是春笋,每天都能吃上竹笋,只要有竹笋才算开饭,而吃上自己挖的竹笋更有成就感,严岗对于竹笋的喜爱就像对于宜丰的文化情节,已经浸润到他的生活和思想。 宜丰古树众多,凡古村落、古驿道、古祠堂、古寺必有古树,佛教圣地曹洞宗祖庭,千年古刹普利禅寺前有一株千年古罗汉松,是严岗觉得最应该收录到《宜丰古树》书里的一棵古树。 古道依山就势而上,沿途古木修篁,掩荫珑翠,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木处处可见,深谷里,溪水声声,这一切,使古老的森林更添几分幽静,严岗不知是多少次探访洞山了。 公元1672年,洞山寺宇更名为普利寺,从广福禅寺到普利寺,经历了一段风场坎坷的历史,后几经兴废,2010年复建,那棵唯一能见证普利寺兴衰的古罗汉松,因一场龙卷风而倒下,现今寺庙修建还未彻底完工,暂时被安置在此处,古罗汉松未能收录到《宜丰古树》书里,在严岗看来,是不幸,老根上萌发新枝,又是不幸中的大幸,新树伴随普利寺复建,再次见证祖庭中兴。 故乡肯定会塑造一个人的特质,会创造一个人的形象。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故乡,也要为故乡呢多做贡献,我们摄制组跟随严岗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旅行,感受他对自然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