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朝阳往事之塔影怀古

来源:故乡 作者: 卢佳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0
摘要:什么是做自己? 是不问轻不问重、不问前不问后、不问成不问败、不问神不问鬼、勇敢追随内心而活?是,但又不仅仅如此。 人生有涯,人海茫茫,能坚持做自己的人我想应该是很少一部分。我在安静的时候问自己,心里汪洋沸腾。在我看来,敢拿脸撞墙、拿真心直心和
    孙国平:这座塔就是叫黄花滩塔,它是辽代时期晚期的一座塔。我们从塔的建筑形式上呢,它是十三级密檐式的。但是呢从塔身的雕刻来看,都是非常的简素。从这个佛像的服饰上来看,它已经是融了辽代的,就是契丹人服饰那种文化。在这塔的前边,原来保存有一座,祥殿。
    孙国平:这座塔叫做黄花滩塔,还一个名字叫做建州塔。因为在塔前面的山下,是辽代的建州城。这座塔呢,是一座十三级密檐式的佛塔,从它的塔身的雕刻来看,显得比较简素。但是在每一尊佛像的一边上,保留一个,它已经浮雕上一个,当地官员的,当时官员的名称,这些人是塔的供养人。那么从塔的,佛像的雕刻形式来看,这里面已经融进了,当时辽代契丹人的文化,契丹的服饰的习惯。
    记者:而且这个塔,你看千百年来,现在有很多的信众,每一年都在这个时候,来这里转塔。
    孙国平:对,这个转塔呢,目前说,就是当地的一个延续了多少年的一种民俗,而且呢都是自发的。当地的群众认为,是每年的4月15号,是这座塔的生日。所以他们都在这一天,来围绕塔,来转塔,而且呢还上前来烧香,表示礼拜。转塔的习惯呢那就是,右转三圈,左转三圈,然后呢再进行礼佛,就这样一个活动。
    记者:那这样转塔,它这个从佛教上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孙国平:实际上是一种,礼佛的行为。就是有的,特别是蒙古民众,他们有转经的习惯,而且呢转塔也等于诵经了。
    记者:差不多了这些。
    记者:生活在这附村子里的?
    男1:是,我就本地人。
    记者:那您是不是从小的时候,然后祖辈就告诉您,经常过来转塔。
    男1:是,我们小时候,一懂事的时候,父母就领着我上这儿转塔来。
    记者:你可以连续的说,你先自我介绍,自己就在附近村子里长大的,父母祖辈,都教会你过来转塔。刚才您跟我说的,整个城当年是什么样的,每个时代,叫什么名字,然后您就直接这样告诉我。
    男1:我本身我就是土生土长的,这个地方,黄花滩人。我们这个古塔呢,是辽代的,距今接近千十左右年。然后从祖辈告诉我们,说咱们这个城呢,是始于北宋,就是大辽时期。然后咱们这个地方,一开始建的时候叫武宁城,后来叫桑落城,后改为是建州城。然后呢咱们这个,在北宋大辽那个时期,在我们八棱观有一座塔,新建的,然后呢是东平房还有一座塔。这个是中间,我们这儿属于,这是中间那座塔,这三座塔。据老人介绍呢,就是过去吧这个地方说是龙脉硬,出能人,所以说呢就是建这三座塔,压压风脉。过去传说这是。后来反正老人讲,我们上这儿转塔来,每年来转塔,祈求当地风调雨顺,家家户户是,长命百岁,就是这么点意思。
    记者:那您还记得,您第一次来转这个塔,是在几岁的时候啊?
    男1:第一次那是四五岁,父母抱着我们转的。
    记者:那您还记得您第一次来这里转塔是什么?
    男1: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是我母亲抱着我在这儿转的。小时候也不懂事,反正就知道点转悠,反正都是晚上。因为这个塔落成之后,是正好是,据老人讲,咱们塔顶上不都有三个宝嘛。地宫,中宫,天宫,落成之后,正好是赶到今天的夜间。所以说这个塔的纪念日,就是四月十五的晚上。
    记者:您还是重说一下,第一次来这边转塔,从那儿开始说吧。
    男1: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我父母抱着我上这儿来转这个塔。
    男1:那个时候老人讲话,上这儿来就是喝粥,听那个,过去有那个念嘛呢的,然后转塔的时候,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然后都是转到晚上,十一二点左右才结束。从小时候记忆,反正就这么个情况。
    记者:那之后每年都过来转是吗?
    男1:反正我从我这个记事开始就转,老辈更是了。从那接近一千左右年了,这个塔,就这个纪念日。
    记者:那每年你们过来转塔,会不会做一些准备工作呀?
    男1:反正准备工作,转塔之前筹备点,反正有舍善的,舍点粮食,有舍钱的,有舍物的,有给那个念嘛呢人,就是僧人道人,给舍一些钱物,就是心好积德的意思。
    记者:那这么多年转塔下来,您觉得这个,对自己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
    男1:我觉得就是延续咱们,或者说我们这一带的文化,古文化。所以说我们当地,这个地方来的人也非常多,这没黑呢,黑了天的话就得上千人,上千上万人,随来随走,就这么个习惯。
    记者:然后据我所知,其实那个蒙古族,他们身上,其实都留存着很多这个,契丹民族的血液。
    男1:是。
    记者:这一块您能跟我们说一说吗?
    男1:这一块我就说不太好了。
    记者:因为契丹民族后来不是,因为消亡之后,然后就跟各个民族融合嘛。
    男1:是。
    记者:行,可以可以。
(空镜头)
    孙国平:看清了吧这俩,这个是吹横笛的,这个呢看不清啊。
    记者:开始走吧。
    孙国平:咱们现在这个塔呢,就来到了槐树洞的石塔。这座石塔呢,在朝阳县志记载呢,叫做止水塔,他实际上是辽代的一座和尚墓塔。
    记者:可以走了,开始。
    孙国平:我们前面就是槐树洞石塔了,这个石塔在朝阳县志上记载,叫做止水塔,实际上它是辽代和尚的一座墓塔。
    记者:对,可以到里边介绍一下。刚刚可以接一下。
    孙国平:那就把里面那个接上就行了。
    记者:可以。
    记者:好,开始吧。
    孙国平:咱们进去看一看吧。看见这个时刻没?这是个祭乐人物,这是在吹笙。这个架上原来应该是那种云锣,但是都脱落了。这个是在拿拍板,这个拿的是拍板,这个呢吹的是箫,这个是洞箫。这个像在吹排箫,这已经脱落了。就是说这边一层檐,八个面,每一个面里面有两个祭乐人物,每一个祭乐人物呢都手里头拿着一样乐器。而且呢每个祭乐人物脚下呢,都踩在一朵莲花上。这个祭乐人物呢,这是属于辽代时期的一种佛乐。
    董老师:也是辽塔的一个特点。
    孙国平:对了,也是辽塔的一个特点。那么在辽代时候,无论官方也好,还是说民众也好,他们都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辽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散乐,那佛乐和散乐呢,它们在表演形式上呢,是有一些差别的,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使用的都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原来这已经脱落了,原来还有箜篌,云锣,方响,还有琴,这些乐器。这两个,这个是吹的横笛。这个看不清了,太模糊了。这个是打的是腰鼓,这个是腰鼓。这个是横笛。这个腰鼓的形式呢看吧,现在云南流行那种象脚鼓。
    董老师:中间细,两头粗。
    孙国平:有点像云南傣族人的象脚鼓。
    董老师:系在腰这一代。然后用两手,两边拍打。
    孙国平:两个手来回拍,一边跳着舞姿一边拍。这是腰鼓。而这层呢,这里面都是属于蟾蜍。蟾蜍在传说当中,它也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小两栖类动物嘛。这个是蟾蜍。
    孙国平:这一圈呢这一周,从塔檐下面,中间刻了一个坤门。
    记者:您不是给我介绍,可以跟董老师说。
    孙国平:这里面刻的是坤门,坤门里面雕了一只蟾蜍。而且蟾蜍的姿势,每一个蟾蜍的姿势都不相同,你看有的头向这边歪,那个头呢向那边歪,各不相同。
    记者:蟾蜍我看看,您还是聊一下这个。
    孙国平:在两层塔檐中间这个竖腰里面,每一面里面都刻了一个坤门,就是这个形状的,坤门。坤门里边,雕了一个探出头的蟾蜍。这个蟾蜍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头向这边歪,有的头在向那边歪,这是在传说当中的一种有灵性的动物。
    这两个呢,坤门里面刻的就是狮子了,这个损坏的比较严重了,这是个狮子,你看这块。
    董老师:这是狮子头。
    孙国平:对,狮子头,或者叫。这是一种狮子,也是一种带有灵性的。
    记者:行,转一转,往那边转。
    孙国平:每一面有两种动物是相同的,你看这个又是蟾蜍了,这俩又是蟾蜍。这两个是蟾蜍,下两个又不一样了,它们各不相同。这个是塔檐,塔檐的下消部位,就这个拐角,这个拐角雕的是素面的,没有纹饰。
    记者:可以,还是。孙国平给介绍一下。
    孙国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塔檐的竖腰里边,就是第三层塔檐和第二层塔檐之间这个竖腰里面,立着的石板上刻的,都是属于祭乐人物。这个是在拿的拍板,这个吹的是洞箫,再往这边,这个也是在吹箫,但是他们俩的箫完全不一样。
    记者:可以,你可以指。不好意思。可以。
    孙国平: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石刻,这是一个祭乐,是在吹笙。你看这个祭乐,脚下呢穿的是靴子,然后就是脚踏莲花,脚踩一朵莲花,这是一种非常悠扬的一种佛乐。而且它的胸前呢,佩戴的璎珞。看这个发髻,这叫云形发髻是吗,云发。
    记者:还有什么特点?
    孙国平:这个袖子,你看这个袖子特别宽,从这儿一下拖到地,这袖口。从这两边看,这个袖子,这一下拖到地,然后这个是那个手的袖子,也是拖到地下。
    孙国平:这边这个雕刻脱落了,这原来应该是敲云锣的。
    记者:孙国平,您可以简单说两句。
    孙国平:这边石板上的雕刻呢,这个人物是在,拿的拍板,而且他的你看袖子,也是那样,从手腕上一直下垂到脚腕这块地方。这个雕像呢是在吹箫,这个雕像也是在吹箫。这个吹的是叫排箫,那个箫啊钉在一起,有长有短,然后根据长短的声音,来确定吹出这个旋律。
    记者:够了,走吧。
    孙国平:这个叫尺不带沟嘛,这是个蒙古语,最早的时候。
    记者:不好意思。好可以,走吧。
    孙国平:你看这块,这里,这叫尺不带沟嘛,这是蒙古语。
    董老师:风景特别好。
    孙国平:你看一望,可以望到远山,尤其是看到远方,群山起伏,啥叫层峦叠嶂,是不,太美。
    孙国平:你看这条山下,整个这条沟叫尺不带沟。
    记者:董老师。
    董老师:好你看这个沟,这叫尺不带沟,这是一个蒙古语。这个沟里面的植被是非常好的。你再往远处一看,这边有一个天然的屏障,就类似于隐蔽式的,再往远了看,那就是群山起伏了,层峦叠嶂。这景色多美啊。从这一点上看,这个地方的风水特别好,古人选择这个地方,选择的也非常美。有山有水,还要有寺,还要有塔。然后呢树木品种也非常多,植被也非常好,所以这地方景色也非常好。以前我们都把它叫做朝阳的小千山,又山又水又寺院的。
    记者:对,孙国平说。
    孙国平:这个山下你看,这个山梁像一朵隐蔽,挡在了寺院的前边,把远处呢,就是那些个看起来不算太好的景点,就给挡住了,起个隐蔽作用。然后从这往远了看,我们往远了看。那是群山起伏,层峦叠嶂。
    此处层峦叠嶂,群山起伏,这个景色非常优美,所以看这里的风水也非常好。你看有山,有水,还有奇形怪状的岩石,那么呢它的山下还有佛教的寺院,这都非常美的地方。
    记者:董老师来两句。
    孙国平:让你说两句,你就说这个地方。
    董老师:槐树洞这块地方,确实是个风景秀美,也是人杰地灵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寺庙,有僧人在这里居住。所以在这里呢,又建有一个宝塔。这个塔说是僧人的墓塔,也可能是佛塔。现在具体是什么塔,现在咱也搞不清楚。
    孙国平:其实是什么?太极图,你看这个沟转个弯,那个山梁这么转个弯,这不是标准的太极图嘛。所以最早时候这道家嘛。
    董老师:最早是道家寺院。
    孙国平:辽代时候是佛教寺院,清朝的时候是道家的住所。
    记者:董老师再两两句。
    董老师:这是一个佛道两教,都非常喜欢。
    孙国平:你看着我说。
    董老师:自古以来,槐树洞这个地方,既有佛教在这里建寺院,也有道家建道观,所以这个是个风水宝地。刚才你说了,这个地方就像太极图,确实是这样。它前面有山门,然后这个山洼呢,有点像阴阳鱼,就是太极图。所以这个地方虽然地方不大,但是风景秀美,很有风水。
    孙国平:对,这地方风水不错。
    孙国平:看看,看这远山,这叫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人家说啥呢,战士只看南奥,更加悠悠忽忽,听说过嘛。那块又新修了一座庙,其实确切说不应该叫庙,庙是供神的。佛才叫。
    孙国平:那棵松树也就是三百年其实。
    董老师:三百年?
    孙国平:就是三百年,连四百年都不到,肯定没有一千年,你就放心吧。
(空镜头)
    孙国平:这是一种水成岩,这种岩石,就是在水底下,那种沙子粒沉积以后,形成了岩石。因为它这细沙子粒呢,沙粒和沙粒之间,之所以粘接到一起,它有一种有机硅,所以它就产生了风化,还产生裂缝。
    女:孙国平,你跟我说一下呗,我就用手机拍。就是我拍槐树洞塔,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朝阳来讲?
    孙国平:这个小亭子,确实修得还是不错的。
    孙国平:这个亭子还真不错修的,还可以,就是这个料修建时候这料有点湿,没干,所以现在就裂了。你看那个大裂缝,一个个那个裂缝。
    董老师:这样亭子算不错了。亭子建的还行。
    记者:开始吧。
    孙国平:我们现在站在这个塔下,这座塔叫做青峰塔,这也是辽代时期的一座,方形的密檐式的,十三级塔。这个塔呢有好几个,与其他的古塔不同的地方。第一这座塔,在塔的须弥座这个位置,它安装了抱厦,把塔门安在抱厦上,然后把塔门两侧呢,雕刻成护法。第二个特点,不同之处呢,这个塔的基座呢,比较矮。然后基座上边出了四层的须弥座,而且每层须弥座上,都有非常复杂的雕刻,雕刻的艺术性,应该说是非常高超的。但是第一层须弥座里面的雕刻,因为年久了,它已经风化了,所以在这次维修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完全复原,因为不知道雕刻内容是什么,所以就无法复原了,只能是修成这个样子。第二层的须弥座的里边,竖腰里面,雕的禅之莲花。第三层须弥座的竖腰里面,每一层竖腰里面的一面,出了五个坤门。坤门中间,里边雕的是祭乐人物,都表现的是一种佛乐,有使用各种乐器的,比如说横笛,吹箫,弹琴了这样的,都有。那么坤门两侧,这个雕刻就很意思了。你看我们在西南角,最南侧这个雕刻,这两个人是在做舞姿的状态下,手拿着这个经幡,而且这个人的面相和服装,就属于契丹人的特点。尤其他戴那个帽子,契丹的服饰的特点,非常的明显。你看还有西北角那个雕刻,中间那里面那个人是,坤门里面那个人是在弹琴,两边是两个人,但是两个人,他不是人的形状,是人的头,人的手臂,但是他这个纹饰呢叫做佳灵品家纹(音),就是金翅鸟。它这个是鸟的身子,鸟的翅膀,还有鸟的尾巴,还有鸟的双足。手里拿着,一支莲花,像弹琴人,做奉送,这个很有特点。
    那么第四层雕刻呢,你看它有个立式像,肩扛塔身的立式像,一般的情况下,其他的塔立式,都雕在须弥座的四个角上。可是这个里面呢,只是在须弥座的里边,边缘上,不在四角上,那个扛塔的立式。然后里面三个坤门,里边雕的是狮子,也叫灵兽。每个狮子底下,脖颈上系了一只铜铃。这个铜铃的形状观察,和我们在考古发掘时候,从辽代古墓里,挖出那个铜铃是一模一样的。然后塔身呢,应该说这个塔身底下这个莲花,仰莲座比较高大,这也是一个特点,再就塔身比较矮,塔身上的浮雕,属于高浮雕,这个高浮雕呢,在朝阳的所有的方形古塔当中呢,就只有凤凰山的摩云塔,它俩是高浮雕。但是这个佛像的雕刻形式和内容,虽然都是属于五方佛,但是它两边的胁侍还不完全相同。这个里面都是佛两侧,都是有祥云,还有胁侍菩萨,头顶上也有祥云,还有华盖身边,那也是祥云,流线型的祥云,这是和其他塔所不同的地方。
    孙国平:然后上边塔檐,那就这个塔檐的收分,是属于按比例收分的,所以从远处一看,这个塔檐的直线,没有弧线形,只是直线形,非常有特点这座塔。
    记者:孙国平您第一次来这个塔,是什么时候呢?
    孙国平:我第一次来是1979年。那个时候坏的没有那么严重,最后一次来,大约是2005年,那次有一次,有人要来盗掘天宫,我们来看了一下子。但是呢,塔顶上,第十三层檐已经不存在了,第十一层和十二层檐之间,在塔檐中间那个部位,已经出现裂缝了,从裂缝里面就能看到透亮了。而且这个塔门里边,原来有是经床的,那个经床也给弄没了。所以这次维修的时候,把上边都给维修好了,修补好了,这个门也给安上了。
    记者:那当时这个青峰塔这个名字,还是您给广泛流传开来?
    孙国平:因为啥呢,原来没有知道,不知道叫啥名,都叫五十家子塔。1979年,我们来搞文物普查的时候,有的当地老百姓跟我们讲了个传说,这个传说呢很有,又涉及到孙悟空,又涉及到韩湘子,很有趣。所以那个时候老百姓,就把这塔叫青峰塔。回去我们写记录的时候呢,就写上了青峰塔的名字。所以这个青峰塔的名字,从1979年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记者:那当时古书上没有一点记载?
    孙国平:没有没有。
    记者:已经差不多了,可以了。
    孙国平:这个塔基的特点,第一个塔基座非常矮,它呢修建了四层的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已经是。
    记者:从头来。好,开始。
    孙国平:这座塔,有很多它自己独到的特点。第一它在塔基座那儿非常矮,第二它有了四层的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原来的浮雕已经风化了,现在已经看不清了。第二层须弥座里面的雕刻呢,完全是禅指莲花纹。第三个须弥座呢,雕刻的是佛乐的场面,就是祭乐人物,祭乐的场面。每座坤门里面,都有一尊祭乐的雕像。我们西北角的这尊,坤门里的祭乐,是在吹着横笛。它的两侧坤门外面两侧呢,各浮雕了一个佳灵品家纹(音),也就是人的头像,人的身子,鸟的腿和鸟的爪,鸟的翅膀。因为他的双臂呢,手捧了一朵莲花,面向坤门里边的祭乐人物。从北数第二个坤门里面,浮雕的是拿个拍板。第三个坤门里面浮雕的祭乐人物看不清了,就不知道是拿的什么乐器,第四个吹的是排箫,第五个最南边的吹的是横笛。最南边那个坤门两侧,浮雕那俩人,更有意思,这俩人呢做的是舞蹈的姿势,双手举了个幡。但是呢他的服装,还有他的面部,他戴的帽子,完全都是契丹人的形象。服装是契丹人的服装,帽子也是契丹人的帽子,他的面部表情呢也是,完全表现出契丹人的一种特点。第四层的须弥座呢,是坤门里面是三个狮子,然后狮子的脖子上,戴的是一个铃,这个铃的形状,和我们考古发掘时候,在辽墓里挖出来那个铜铃,是完全一模一样的。那么两侧的,这个塔还有一个,和别的其他的塔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个每座塔上都有扛塔的力士。但是其他的塔上,扛塔的力士呢,把它放在须弥座的拐角上,就是须弥座的四个角上。可是这座塔呢,把它放在须弥座,边角的里边,每面有两个,这是不同的地方。那么这个塔的上边,雕刻的仰莲,也是非常硕大,又高又大。塔身呢相对比较矮,而且塔身上的浮雕,都是属于高浮雕。这种高浮雕的塔呢,在朝阳这个地区,不是多见,凤凰山摩云塔,就是属于利用了高浮雕,而且它这个小塔,你看八大灵塔这小塔,小塔雕刻的浮雕,也是显得非常的,几乎都突出出来了嘛。两边的胁侍,这个胁侍呢,这个级别也很高,他们都坐在莲花座上,面向中间的座佛,显得都非常虔诚。那么它中间佛像两侧,还有胁侍的头上,都采用了祥云纹。这个塔上没有雕刻飞天,就是与其他塔不同的地方。上面的斗拱,这都几乎差不多了。这都是属于七彩斗拱了。
(空镜头)
    孙国平:这是朝阳的南塔,因为朝阳在辽代的时候,城里有东塔,有三座塔。
    记者:从头再接一下。
    孙国平:这个是朝阳的南塔,辽代时候在朝阳城里建了三座塔,按照它的方位,有东塔,北塔和南塔,现在这是南塔。这个南塔的特点,建筑时间是辽代晚期的,它的建筑特点就是比较简洁,尤其是塔身上,没有那么多的雕刻。但是这个塔结构,它是由塔基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厦,这五部分构成的。它的塔基座比较简洁。须弥座是一共有两层,每层须弥座里边,它的雕刻形式不同,有的雕的龙,有的雕的花卉。但是呢都比较简洁。那个塔身的每一面,正面有一个塔门,其他的三面都是属于假门,而且在假门的两侧,在塔门口的两侧,塔身上都有那么多的小砖孔。这个砖孔实际上是安装佛像的,原来有泥做的佛像,时间长了以后,这个佛像都自然脱落了。现在根据安装佛像孔这个砖孔推测了,它应该有飞天,应该有胁侍,还应该有八大灵塔当中的小塔。那么塔檐现在是内修的,内修的尺寸不相一致。就是从下开始呢,逐渐它内修的成份,是逐渐逐渐在缩小,所以我们从正面看这个塔檐的时候,它是弧线形的,这个塔。就这些了吧。
    记者:这么多年下来,您看这个有一个叫什么八景,宝塔什么的。
    孙国平:对,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还在全国各地,都是确定每个城市的八景,当然朝阳也有自己的八景。当年的八景叫做兴中八景。兴中是朝阳古代的地名的称呼,因为在辽金元三个时期,曾经叫过兴中府和兴中州,利用了这个古代的名称。朝阳八景之首,第一个就叫做宝塔金燕。我们现在看到的,塔周围还要飞着一些燕子,这种燕子我们当地人把它叫做山燕子。它呢,只有住在这个高处。现在太阳呢,将要西下的时候,太阳的余晖照在燕子身上,显出了,把燕子显成是黄金色的,黄色的,所以叫做宝塔金燕。
    记者:当年南塔维修的时候,当时的燕窝,好像还留存了一些。
    孙国平:对,这些个实际上,你看每层塔檐的博脊上都有一个小方孔。这个方孔,实际是在当时修塔的时候,留的是孔,而且燕子就利用了这个教书孔,上里面去做窝。现在这些燕子,现在都在每一个孔里面,它在自己做着窝。每年到春天它就来,到秋天,尤其是到七夕的时候,从七夕那天,就开始逐渐南飞了。一般在五月节的时候,就是端午节的时候,来的是最多的时候。现在燕子还少,刚来时间不长。
    记者:好的,可以了。
(空镜头)
    记者:刘馆长,您是几几年开始参与这个,发掘北塔遗址工程?
    刘馆长:是这样,我是1994年来到北塔,参加当时的北塔的遗址发掘工作。通过1994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发掘完成。通过三年来的发掘,基本搞清了北塔周围遗址的性质。通过发掘也进一步认定了北塔的,五世通体的历史。它的塔基部分,通过发掘,充分的了解了这个周围遗址的历史上的性质,建筑的性质。首先是大型的夯土台基,是朝阳三燕时期的和龙宫殿的基础。在这个之上,我们又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思燕佛图的塔基。在这个塔基之上,又发现了隋唐时期的砖塔。随后在这个整个维修过程中,我们又了解到在北塔的第七层檐的部分,发现了天宝字样的彩绘,证明了北塔在唐代也进行过维修。现在北塔的外貌,是典型的辽塔,这个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从三燕的和龙宫殿开始,到北魏的思燕佛图,还是演变成佛塔。然后是隋唐又改建为砖塔,唐代又进行了维修,最后形成了现在辽代典型的佛塔的样式。
    记者:那其实从当时遗址发掘的周围,有没有发现一些比较有特点出来的那个,出土文物呢?
    刘馆长:这个每个时期都有,像三燕时期,典型的建筑构件,一种在建筑大体上一种铛沟,很有特点,很有地方的特点。包括三燕时期的瓦铛,这是证明了三燕时期的宫殿建筑,所用的这些建筑构件。到北魏思燕佛图这个塔呢,万岁富贵字样的瓦铛,充分的证明了这是,皇家地的一个建筑。
    记者:那等于之后,其实我上次过来的时候,他们给我介绍了,这里来留了一个,就是能够看到历代塔体,包括历代辽什么早期的这个塔体。然后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在这个文物保护工作,做的是也挺好的一点。
    刘馆长:这是中国历代古塔的维修,这是在199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维修北塔这个工程项目时,就考虑到北塔这个复杂的建筑情况,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就提出了能够,边维修,留下展示空间,以供专家和学者进行研究,和观看吧,就是参观,是这个样子。这个在新中国,也是第一个这么来实施的一个文物,得到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高度的认可。
    记者:那等于之后,就在这个重修后的北塔周围,现在又建起了北塔博物馆?
    刘馆长:对,我是亲眼见到这个北塔周边这种变化。是目前从朝阳,因为北塔座落到朝阳的老城区内。随着2003年,市政府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北塔也从最初的一个,单纯的管理古塔这么一个单位,演变成博物馆,在北大街改造过程中,我们建了新馆,占地有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三百多平方米。在这个馆之内呢,我们充分的展示,从修塔维修,还有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地宫的精品文物,还有天宫的大量的精品文物。以及周围遗址发现的,重要的各朝各代的历史文物。
    记者:那接下来,我们有没有什么样的计划,要去各地参展啊,交流啊?
    刘馆长:随着2005年,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接待大量的游客跟观众,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北塔的文物也随之名扬天下,先后我们北塔的文物去过苏州,还有无锡,北京等各地去巡回展览。最后又要去深圳,我们北方的历史文物,逐渐的在得到南方的推广。
    记者:挺好挺好,我觉得可以了。
    记者:董老师您来给我们说说,当年1988年的时候,这个发生的,整个天工发掘,您参与的过程。
    董老师:好吧,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朝阳北塔经过上千年的风吹雨淋,地震破坏,还有雷击,已经损坏的非常非常严重。所以国家和省里面,就决定对北塔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维修。从1986年开始,国家开始拨款,对北塔进行勘探勘察,然后再制定维修方案,对北塔进行维修。在勘察勘探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塔上面的碎砖,尘土,都清理干净。这个清理呢,就是搭上塔架子,然后从塔顶往下,逐层的进行清理。
    1988年11月14日,当清理到第十二层塔檐的时候,我们就意外的发现了天宫。根据我们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我们掌握的知识看,当时把十二层檐上面的砖,清理完之后,就发现了咱们所谓的天宫的顶盖。但这个顶盖呢,已经被雷击,火烧等等,已经两半了。
    所以这么个情况,我们确定天宫的下面,就肯定得有金银珠宝,佛家宝物,所以我们就上报到省,国家。经过批准,1988年11月14日,还有15日16日,用了三天的时间,我们对北塔天宫进行了清理。首先打开那个天宫的石函,上边的盖,然后我们发现,这个天宫是由六块石板,铸成一个石函,这个石函,古代管它叫石匣。石函的前边,是天宫的门道,冗道。
    打开上边这个石板之后,整个天宫里面,都是被灰尘给塞满了,堆满了灰尘。上边只是隐隐约约的露点小珠子。因为这个天宫有多大呢,石函有多大呢?也就是一米一见方左右,并不大。所以我们按照考古工作规程,我们首先清理里面的尘土暴灰,然后用小刷子,小铲子,小锉子,这些东西,一点一点的掸灰尘,把里面的尘土往外清理。共计清理出六袋子灰土,像细面似的,这是由千年的风雨,刮风刮进去尘土暴灰的。
    把这个灰尘清理完之后,天宫里的宝物,就呈现出来了。当然说,最上面的,也就是最高的,现在我们管它叫做七宝塔,它是由十多万的珠子做成的。再往下呢,从北面往南,最北面中间那个正位,是木胎银棺,里头呢装的是金舍利塔,金舍利塔里面是玛瑙,非常精致的玛瑙,做成的舍利罐。然后这个玛瑙舍利罐里边,装的就是两颗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还有五棵,鎏金的珍珠。这两颗舍利,一个是呈现乳白色,一个是红褐色,正符合佛家的说法,舍利有白色,是骨骼形成的。红褐色是由肉身,血形成的。
    除了这些东西以外,还有金银经塔,里面装着经卷,还有六角形的银塔,还有不少瓷器,串珠,珍珠玛瑙,玻璃器,等等。许许多多的佛家的珍宝,都呈现出来了。所以北塔天宫的文物,是一次重大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很大的轰动。当时国内外刊物,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它对于我们研究北塔的历史,研究佛教历史,特别是研究密宗,还有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各种方方面面的都非常有重要价值。
    记者:那您当时参与这个发掘的时候,那您不是立马就打电话,给您的好朋友孙国民,然后您可以就把这一段说一下,然后就邀请他过来了,然后看。
    董老师:天宫打开之后,我们一看,然后首先呢要向市里面各方面的领导,向省文物主管部门的领导,进行汇报。这个期间,也请咱们市里面的,文物部门的领导,到这儿来参观考察,就包括朝阳县的,当时文管所的所长,孙国平先生,还有咱们市文物局的一些领导,省文化厅的领导。因为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
    记者:可以了,我觉得挺好。然后您就是,到时候待会儿,黄昏的时候,然后就是您整体塔的这种结构,在外面还要做一段采访。然后您再看看,它整个这个,五代同堂这个,刚才刘馆长说了,您就是说它这个,一层一层的打开的,天宫发掘的过程,您看看还有哪一块是需要介绍的吗?就是关于北塔。
    董老师:基本就那样了,不需要太再介绍了。
    记者:反正冯太后的这一块,到时候我们找一个外景的时候,那个就是不是很标志的这种地方就可以拍,就不在这个室内采访,那个是在外景拍摄,您得说冯太后当年的。要不您在这儿也说一下吧。冯太后她实施的一些改革啊,均田制啊这一块,就是我文稿里的那一些内容。
    董老师:我知道。
    记者:就是那个文稿里的那一块。
(空镜头)
    记者:开始。
    董老师:冯太后是北魏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因为她是北燕冯弘的孙女,她是汉族人,所以在她临朝听政期间,他就搞了很多的汉化改革。这个在史书上,中国历史上,就管她叫孝文帝改革。因为这个时期,当皇帝的是北魏孝文帝,冯太后是临朝听政。但是这个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它实际的推动者,领导者是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具体的措施就是实行均田制,逐调制,改革穿汉族服装,改汉姓,等等的一些汉化措施。所以这些措施呢,对推动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当时中国北方地方的民族融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冯太后听政期间,还在朝阳这块建立了思燕佛图,因为她是北燕国王冯弘的孙女,所以为了祭奠她的先祖,就立一个思燕佛图,建了塔,祈祷和祭奠先祖。这个思燕佛图,经过我们的勘察研究,可以确认,它就在朝阳北塔,也就是北塔的最开始建造的塔,就是思燕佛图。现在不仅发现了思燕佛图的夯土塔底,地基,而且还发现了许多佛教造像,一些重要文物,还有文字资料。所以冯太后在东北地区,在朝阳这块,建立一个思燕佛图,对于推动东北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咱们现在看到的,像北魏时期建造的佛教遗迹,义县的万佛堂石窟,还有咱们喀左县发现的北魏石刻造像,朝阳地区现在又发现了两三处,其他地方还有,朝阳县也有。证明这个北魏时期,佛教在朝阳地区,在东北地区,还是比较兴盛的。
    记者:关于这个北塔,还有一个人比较重要的,就是释宝安和尚。然后他等于是,在唐代的梵幢寺塔里面,就是有一个奉安舍利,这么一个过程。然后您来给我们说说,就是这一段的故事。
    董老师:北魏冯太后,建造这个思燕佛图,因为它是土木建造的,后来就被大火烧毁了。烧毁以后,到了隋代,正好赶上隋文帝当政的时期。隋文帝杨坚,他笃信佛教,所以他呢就在执政期间,仁寿年间,先后三次派高僧,分送舍利到全国各州。这三次,共计是113个州,分送舍利,建塔安葬。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事件。那么第二次,也就是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这次隋文帝派高僧送舍利给全国53个州,建坛安葬。朝阳呢,当时是营州,也分得了一份舍利,所以隋文帝就诏命高僧释宝安,带人护送到营州。这个舍利安葬在哪块呢?就在营州这块,特别又新建了一座梵幢寺。然后把这个舍利,安葬在地宫里面。这个舍利在哪呢?塔在哪呢?这个过去不了解,后来经过北塔这块的勘探发掘,我们不仅在地宫里面发现了辽人记载文字,上面写着,宝安法师奉隋文帝赐葬舍利,证明释宝安,奉隋文帝赐葬舍利呢,就是在朝阳北塔。而且在塔基,塔周围,还发现了不少那个,隋唐时期的佛教遗迹,现存的砖塔,也是,就是隋文帝赐建的梵幢寺的。所以隋文帝,他派高僧送舍利到全国各地,一方面是目前推动了佛教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同时呢,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大的作用。 
    记者:那等于当年,由这个释宝安和尚,安放进去的舍利,等于就是由您,在1988年的时候,把它发掘出土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经过了一千多年。
    董老师:释宝安,护送的舍利在哪里呢?他这个塔在哪里,就是说这个舍利,还能不能再现于人间,再重放佛光呢,这经过我们的勘察,发掘,后来在北塔天宫里,发现了佛舍利。所以有的高僧,有的专家,就提出来,咱们1988年11月在北塔天宫里面发现的舍利,就是隋文帝派高僧释宝安,奉葬在梵幢寺塔里面的舍利。有的人是这么认为,但是究竟是不是呢?有待于今后新的发现去证明。
    记者:行,可以了。
    记者:董老师,您来给我们说说,当年1988年的时候,整个天宫发掘,您参与的过程。
    董老师:好吧,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朝阳北塔经过上千年的风吹雨淋,地震破坏,还有雷击,已经损坏的非常非常严重。所以国家和省里面,就决定对北塔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维修。从1986年开始,国家开始拨款,对北塔进行勘探勘察,然后再制定维修方案,对北塔进行维修。在勘察勘探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塔上面的碎砖,尘土,都清理干净。这个清理呢,就是搭上塔架子,然后从塔顶往下,逐层的进行清理。
    1988年11月14日,当清理到第十二层塔檐的时候,我们就意外的发现了天宫。根据我们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我们掌握的知识看,当时把十二层檐上面的砖,清理完之后,就发现了咱们所谓的天宫的顶盖。但这个顶盖呢,已经被雷击,火烧等等,已经两半了。
    所以这么个情况,我们确定天宫的下面,就肯定得有金银珠宝,佛家宝物,所以我们就上报到省,国家。经过批准,1988年11月14日,还有15日16日,用了三天的时间,我们对北塔天宫进行了清理。首先打开那个天宫的石函,上边的盖,然后我们发现,这个天宫是由六块石板,铸成一个石函,这个石函,古代管它叫石匣。石函的前边,是天宫的门道,冗道。
    打开上边这个石板之后,整个天宫里面,都是被灰尘给塞满了,堆满了灰尘。上边只是隐隐约约的露点小珠子。因为这个天宫有多大呢,石函有多大呢?也就是一米一见方左右,并不大。所以我们按照考古工作规程,我们首先清理里面的尘土暴灰,然后用小刷子,小铲子,小锉子,这些东西,一点一点的掸灰尘,把里面的尘土往外清理。共计清理出六袋子灰土,像细面似的,这是由千年的风雨,刮风刮进去尘土暴灰的。
    把这个灰尘清理完之后,天宫里的宝物,就呈现出来了。当然说,最上面的,也就是最高的,现在我们管它叫做七宝塔,它是由十多万的珠子做成的。再往下呢,从北面往南,最北面中间那个正位,是木胎银棺,里头呢装的是金舍利塔,金舍利塔里面是玛瑙,非常精致的玛瑙,做成的舍利罐。然后这个玛瑙舍利罐里边,装的就是两颗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还有五棵,鎏金的珍珠。这两颗舍利,一个是呈现乳白色,一个是红褐色,正符合佛家的说法,舍利有白色,是骨骼形成的。红褐色是由肉身,血形成的。
    除了这些东西以外,还有金银经塔,里面装着经卷,还有六角形的银塔,还有不少瓷器,串珠,珍珠玛瑙,玻璃器,等等。许许多多的佛家的珍宝,都呈现出来了。所以北塔天宫的文物,是一次重大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很大的轰动。当时国内外刊物,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它对于我们研究北塔的历史,研究佛教历史,特别是研究密宗,还有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各种方方面面的都非常有重要价值。
    记者:那您当时参与这个发掘的时候,那您不是立马就打电话,给您的好朋友孙国民,然后您可以就把这一段说一下,然后就邀请他过来了,然后看。
    董老师:天宫打开之后,我们一看,然后首先呢要向市里面各方面的领导,向省文物主管部门的领导,进行汇报。这个期间,也请咱们市里面的,文物部门的领导,到这儿来参观考察,就包括朝阳县的,当时文管所的所长,孙国平先生,还有咱们市文物局的一些领导,省文化厅的领导。因为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
    记者:可以了,我觉得挺好。然后您就是,到时候待会儿,黄昏的时候,然后就是您整体塔的这种结构,在外面还要做一段采访。然后您再看看,它整个这个,五代同堂这个,刚才刘馆长说了,您就是说它这个,一层一层的打开的,天宫发掘的过程,您看看还有哪一块是需要介绍的吗?就是关于北塔。
    董老师:基本就那样了,不需要太再介绍了。
    记者:反正冯太后的这一块,到时候我们找一个外景的时候,那个就是不是很标志的这种地方就可以拍,就不在这个室内采访,那个是在外景拍摄,您得说冯太后当年的。要不您在这儿也说一下吧。冯太后她实施的一些改革啊,均田制啊这一块,就是我文稿里的那一些内容。
    董老师:我知道。
    记者:就是那个文稿里的那一块。
    记者:开始。
    董老师:冯太后是北魏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因为她是北燕冯弘的孙女,她是汉族人,所以在她临朝听政期间,他就搞了很多的汉化改革。这个在史书上,中国历史上,就管她叫孝文帝改革。因为这个时期,当皇帝的是北魏孝文帝,冯太后是临朝听政。但是这个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它实际的推动者,领导者是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具体的措施就是实行均田制,逐调制,改革穿汉族服装,改汉姓,等等的一些汉化措施。所以这些措施呢,对推动中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当时中国北方地方的民族融合,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冯太后听政期间,还在朝阳这块建立了思燕佛图,因为她是北燕国王冯弘的孙女,所以为了祭奠她的先祖,就立一个思燕佛图,建了塔,祈祷和祭奠先祖。这个思燕佛图,经过我们的勘察研究,可以确认,它就在朝阳北塔,也就是北塔的最开始建造的塔,就是思燕佛图。现在不仅发现了思燕佛图的夯土塔底,地基,而且还发现了许多佛教造像,一些重要文物,还有文字资料。所以冯太后在东北地区,在朝阳这块,建立一个思燕佛图,对于推动东北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后来,咱们现在看到的,像北魏时期建造的佛教遗迹,义县的万佛堂石窟,还有咱们喀左县发现的北魏石刻造像,朝阳地区现在又发现了两三处,其他地方还有,朝阳县也有。证明这个北魏时期,佛教在朝阳地区,在东北地区,还是比较兴盛的。
    记者:关于这个北塔,还有一个人比较重要的,就是释宝安和尚。然后他等于是,在唐代的梵幢寺塔里面,就是有一个奉安舍利,这么一个过程。然后您来给我们说说,就是这一段的故事。
    董老师:北魏冯太后,建造这个思燕佛图,因为它是土木建造的,后来就被大火烧毁了。烧毁以后,到了隋代,正好赶上隋文帝当政的时期。隋文帝杨坚,他笃信佛教,所以他呢就在执政期间,仁寿年间,先后三次派高僧,分送舍利到全国各州。这三次,共计是113个州,分送舍利,建塔安葬。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事件。那么第二次,也就是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这次隋文帝派高僧送舍利给全国53个州,建坛安葬。朝阳呢,当时是营州,也分得了一份舍利,所以隋文帝就诏命高僧释宝安,带人护送到营州。这个舍利安葬在哪块呢?就在营州这块,特别又新建了一座梵幢寺。然后把这个舍利,安葬在地宫里面。这个舍利在哪呢?塔在哪呢?这个过去不了解,后来经过北塔这块的勘探发掘,我们不仅在地宫里面发现了辽人记载文字,上面写着,宝安法师奉隋文帝赐葬舍利,证明释宝安,奉隋文帝赐葬舍利呢,就是在朝阳北塔。而且在塔基,塔周围,还发现了不少那个,隋唐时期的佛教遗迹,现存的砖塔,也是,就是隋文帝赐建的梵幢寺的。所以隋文帝,他派高僧送舍利到全国各地,一方面是目前推动了佛教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同时呢,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大的作用。 
    记者:那等于当年,由这个释宝安和尚,安放进去的舍利,等于就是由您,在1988年的时候,把它发掘出土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经过了一千多年。
    董老师:释宝安,护送的舍利在哪里呢?他这个塔在哪里,就是说这个舍利,还能不能再现于人间,再重放佛光呢,这经过我们的勘察,发掘,后来在北塔天宫里,发现了佛舍利。所以有的高僧,有的专家,就提出来,咱们1988年11月在北塔天宫里面发现的舍利,就是隋文帝派高僧释宝安,奉葬在梵幢寺塔里面的舍利。有的人是这么认为,但是究竟是不是呢?有待于今后新的发现去证明。
    记者:行,可以了。
(空镜头)
    孙国平:这个经床这么高啊?
    董老师:地宫里立着一高大完整的石经床,经床上面,刻着佛经咒语。地宫本来是安葬佛舍利的地方,然后佛舍利放在石函里面。可惜地宫后来被人盗了,所以石函也被人砸烂了。那么这个地宫,不是单纯的一个地宫,它和天宫是通着的。
    孙国平:对,我看那有一个小孔,那个小孔是干什么用的?
    董老师:地宫和天宫相通,为什么它和天宫相通呢?因为佛家讲,释迦牟尼佛舍利葬在地宫里面,它这个灵气,要升天。就是通过地宫,再通过塔心室,直到天宫。再通过天宫,上十三层天。所以说地宫和天宫是相通的。它们相通的小孔也不大,也就是几公分见方的一个小孔,它就起那个相通的作用,通气的作用,所以我们管它叫通气孔,通灵的。
    董老师:这个是八角形的石座,上面雕刻的是过去七佛。你像这里都刻着佛名,南无尸弃佛,南无毗婆尸佛,有过去七佛的名。上面那个八角形座呢,刻的是八大灵塔,中间刻着塔名。这个圆形的就是莲花座,仰莲座。
    孙国平:这上面都是佛经吧?
    董老师:对,八角形的塔身,现在立着的三节,共计是四节。这四节塔身上,都刻着佛经咒语。
    记者:董老师,这个石经床,在塔里面是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石经床,它是起源于唐代,它就是宣传佛法的。所以有的时候立在地宫里面,有的时候它立在佛教信徒的墓葬里,或者说墓的墓门前方,地表以上,有的时候还立在寺院的门口。
    孙国平:我有一次发觉一个辽墓,它把经床立在了墓顶上。
    董老师:总之吧,经床就是宣扬佛法,这是它的最主要的功能。
    记者:行吧,可以转转看看,两位都随意一点。
    孙国平:那么最上边的塔檐刻的是什么?能看清了不?
    董老师:那个可能是护法,还有八大菩萨,有的还刻八大菩萨。
    孙国平:那要那样说的话,你看那个上边也有墨点。
    董老师:那个是八大菩萨。
    孙国平:八大菩萨,这个是八大灵塔,这个是过去七佛。
    董老师:对。
    孙国平:最底下这节呢?
    董老师:这是佛像。
    孙国平:看这个刻的什么?
    董老师:这是八大菩萨。它这个八面,一面刻一尊菩萨。
    孙国平:八大灵塔,估计上边应该是八相成道,顶上,把菩萨搁在底下,佛最高处。你看有八大灵塔,有八相成道,这个过去七佛,这个八大菩萨,应该是这样。
    董老师:对,再加上经文,所以佛教里面的主要的教义思想,在这里都体现出来了。
    记者:两位就随便聊。
    孙国平:我看打这个幡挺有意思,但是这是过去佛。
    董老师:过去七佛。
    孙国平:这是过去佛,不过这个幡呢,咱们昨天在青峰塔看那个也打幡的。
    董老师:它那个打的不一样,你像这边这个叫幡,这个叫盖,有时候也叫宝盖。这叫床幡。
    孙国平:床幡,对。就是每一面的雕刻内容都完全不同,这个是执金刚神众,这也是护法,执金刚是护法应该是吧?。
    董老师:对,这是护法,因为八面,雕刻过去七佛,另外还有一面,那么这面呢就雕刻着执金刚神众,它是保护诸佛的。
    孙国平:这面是释迦牟尼佛。
    董老师:过去信佛,最后一尊就是释迦牟尼。
    孙国平:最后一位释迦牟尼,从这儿开始向那边转。这个是护法,这个护法后边这俩人,也打的是伞,它打的是伞应该是,这个你看是伞不,它不是华盖。这就是每一面的雕刻内容和人物,各有各的含义。这个字我看不清。
    董老师:南无拘留孙佛。
    孙国平:这每一节当中,就是每一层檐,它的雕刻还互不相同。
    董老师:南无毗舍浮佛。
    孙国平:南无迦叶佛这是。
    董老师:南无毗舍浮佛毗舍浮佛。这个是南无尸弃佛。这边是南无毗舍浮佛。这现在有三佛了。
    孙国平:现在能四位,我这边能看到俩,正北面那面看不到。
    董老师:这是南无毗舍浮佛。这尊佛像是南无毗舍浮佛。中央是佛像,两边是胁侍,有打幡的,有打伞盖的,不一样。
    孙国平:这是南无释迦牟尼佛,往这边呢这尊是迦叶佛,迦叶佛两边胁侍还各不相同。
    董老师:那就基本上就是全了。
    记者:这里是不是就是整个塔的中心?
    董老师:对,正中心。这个都咱们后搞的,原来都烂了。
    记者:等于原来这个孔,得一直通到十二层。
    董老师:嗯,通到天宫,从天宫通过那个塔上,通到虚空,天上。佛家讲三十三天嘛。
    孙国平:那个是毗卢佛,毗卢遮那。
    董老师:毗卢遮那。
    孙国平:对,毗卢遮那佛,最里面那一位应该是毗卢遮那佛。
    董老师:对,有一个,南无毗卢遮那。
    孙国平:但是咱们从这个空里,因为空间太小,转不过去,看不见,我认为应该是毗卢遮那佛。这样的话,这七佛就全了,最后一位呢是释迦牟尼佛,他站在了,把他的位置放在了西面。
    董老师:这是南无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毗舍浮佛,尸弃佛,毗婆尸佛,再加上释迦牟尼佛,再加上迦叶佛,那就够了,七佛,过去七佛。
    孙国平:现在这个天宫顶上,用的是什么木料,棚上的?
    记者:孙老师再往外一点点,看不到脸。
    孙国平:这个手电光在这儿不好使,这是不是柏木的?
    董老师:柏木,而且还是经过油浸。
    孙国平:油浸,一看就是油浸了。
    董老师:这样的话可以,几百年上千年都不腐烂。
    孙国平:增加它的寿命,就是延长它的腐朽程度。
    董老师:不会招虫子,不会腐蚀腐烂,虫子也不会嗑它。
    记者:好了,再聊两句就可以了。指一指。
    孙国平:还有这个墙壁都是原有的?就是都是属于重熙十三,那时候维修留下来的?
    董老师:地宫是重熙十三年。
    孙国平:那个时候砌出来的。
    记者:上面那个洞怎么回事来的?
    孙国平:那个洞呢,就是顶上那个方孔。
    董老师:就是通气孔,现在修的大。
    孙国平:看好像还和上边还通呢。
    董老师:在辽代经床里头是非常少见的,价值非常大,不光有艺术价值,还有历史研究价值。
    孙国平:这里面主要是对佛教的。
    董老师:不忘那个长安有这个传说,沈阳,其他地方也有。一直探到深土,没有发现。然后我们在我接手,清理塔前面的基土。基土前面一清理,发现那个。后来我就说把它盖上。就这么着,发现了。
    记者:老师可以了。
    董老师:这里是朝阳北塔维修之后的回廊,在这个回廊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五世同堂,朝阳北塔的各时期塔基的情况。
    记者:好。
    董老师:这里是朝阳北塔,维修之后的回廊,在这个回廊里,我们可以看到五世同堂的北塔,各时期的塔基的情况。这个是三燕时期和龙宫殿的柱础石,础石的下面,就是夯土台基,宫殿的夯土台基。这个上面是北魏冯太后,建的思燕佛图,木结构塔的塔体,由夯土和木柱子组成的。木柱子就立在,础石的上面。可是这个塔,毁灭了之后,到隋唐时期又建了砖塔。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砖,就是里面是隋唐时期的砖塔塔体,外面是辽代维修时候的塔基。这个砖呢是由沟纹砖,这是辽代最有特点的一种砖的形制。
    记者:好,董老师,咱可以了。
    董老师:这里是朝阳北塔的维修之后的回廊,在这个回廊里,我们可以看到,五世同堂的朝阳北塔,它各时期维修所遗留下的塔基,各方面情况。咱们现在看看,这个是三燕时期的,和龙宫殿的柱础石,这个础石规模非常大,上面雕刻着双龙,所以我们管它叫盘龙柱础石,也叫雕花础石。这个雕花础石长宽达到一米二见方,规模非常大。础石的下面,就是和龙宫殿的夯土台基,这个夯土台基规模非常大,经过咱们勘探,可能得有高七米左右,长宽可能达到上百米。
    记者:可以多看一下这边。
    董老师:和龙宫殿,随着北燕的灭亡,后来就被火烧了。烧毁了之后,到北魏时期,北魏的孝文帝时候,文成文明冯太后,就在宫殿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思燕佛图,也叫思燕塔。这个塔的结构形式呢是由土木结合的,所谓土木结合,就是柱础石上面,立着木柱子,由几十个柱子来组成一个柱网,然后在木柱子里头,家上夯土,这个夯土就形成一个塔体。
    董老师:这部分夯土,就像说明牌上写的,这是思燕佛图,木塔夯土台基。也就是说啥呢,北魏冯太后的时候,她在和龙宫殿烧毁之后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塔,这个塔取名叫思燕佛图,就是思念燕国的塔。那么现在咱们看到的,就是夯土和柱础石,剩下其他的都被烧毁了。在北魏以后,这个塔烧毁的基础上,隋文帝仁寿年间,又在这里建造一座塔,这座塔是砖结构的,叫做梵幢寺塔,咱们现在看到的,里面就是梵幢寺塔的东南角塔基座。
    董老师: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各州建塔,所以当时主政朝阳的是安禄山,奉皇帝诏命,要对隋代的梵幢寺塔,进行了维修。咱们现在看到那个,砖基座,就有唐代建立的痕迹。到了辽代的时候,辽代初期和辽代重熙年间,对这个塔又两次维修。咱们现在看的这个,这个砖,带着沟纹的,这个砖就是辽代的砖。辽代的塔基座,塔台座。
    董老师:脱坯了嘛,脱坯了完之后,一面着地,上面这个沟纹,说是沟纹,实际上是用粗绳子压的。它为啥有绳纹,有沟纹,有黄土泥,然后压压,就像现在那个水泥似的。沟纹是怎么来的呢?就掉了,它不会泥和模子粘不到一块。
    记者:你看它这个地方,不是那种什么,有点像榫卯结构那种,中间居中那样砌的。
    董老师:把古代烧砖的工艺,烧瓦的,都研究了,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和砖厂,他们共同的来探讨这个事,但是怎么也做不到古代那样。
    记者:为什么呀?现代工艺不是更发达了吗?
    董老师:工艺发达,早先那个传统方法,非常慢,这一窑砖,得半个月甚至到一个月,才把它烧出来。你现在要是一个月烧一窑砖,它不赔死嘛,现在就是三五天就一窑砖。
    记者:关上就行。
    董老师:得关上。
    记者:董老师您可以走。
    董老师: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北魏的塔基的情况。这个呢就是北魏思燕佛图的木柱子,残洞,所谓残洞呢那就是,北魏时期这个思燕佛图,有在柱础石上立着木柱子。然后这个木柱子,烧毁了之后,留下的空洞。我们现在把它保留下来,让人们可以看到当年的情况。所以这个遗迹,非常宝贵的。
    记者:再往前一点,好,可以。
    董老师:这里呢就是当年思燕佛图建造的时候,它有一个木柱子,立在下边的柱础石上。然后这个柱子毁了之后,现在就留下了残洞,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
    记者:好,可以。
    董老师:为什么说这是个木柱残洞呢?首先因为它那个,这个洞是立在下面的柱础石上面,然后木柱子烧毁之后,它现在还保留木屑。这个残洞呢,是个方形的,磨角方形,长宽有三十七厘米。所以说根据这个尺寸,根据残留的迹象,我们确这个就是思燕佛图的木柱子,烧毁之后的,遗留下的残洞。
    董老师:这里是北塔塔原始西侧的塔门,现在看到咱们是残缺不全,这个是个原样。我们维修时候呢,就把它保留了它的原貌,让人们能直观的看到。咱们现在看到的呢就是,从外面看,这个是辽代重熙年间,包修的塔体。它和塔身上的佛像,它们属于一个时代的。中间有一个隔离缝,这个隔离缝往里,就是辽代早期包修的塔体。这两个时期砖,都是沟纹砖,是辽代典型的砖。
    记者:就是把外面外层这一块,再重说一遍。
    董老师:这部分是辽代重熙年间,包修的塔体,它是用沟纹砖砌筑的。这部分和外面的塔身的佛像,它们属于一体的。从隔离缝往里,这是辽代早期,包修的塔体。整个辽代包修的北塔,都是用沟纹砖来砌筑的,然后用白灰抹缝。
    记者:中间这一条缝,隔离缝。
    董老师:这个砖缝,从砖缝往里是吧?
    记者:行。
    董老师:这个上下有一条砖缝,这个砖缝往里,就是辽代早期包砌的,整个辽代包砌的这个塔呢,都是用沟纹砖砌筑的,然后用白灰抹缝。辽代早期的塔体再往里,现在咱们有点看不到了,因为这部分呢,是咱们维修的时候,补砌的,为了加固它。但是辽代早期里面呢,就是隋唐时期的塔体。那个时候的塔体,是用细绳纹砖砌筑。所以从这里呢,我们可以看到,有四个时期,辽代重熙年间,辽代早期,和隋代,唐代,这四个时期修塔的痕迹,都展现出来了,都能够让人们直观的看到。所以这种维修方案,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既保留了原貌,又对文物进行了保护和维修。
    记者:行,可以了。
    董老师:东方壁画,不少是唐代风格的。
    男3:老师,这个塔原来没有这个像是吧?后来安上去的?
    记者:哪个东西?
    男3:就是金身那个像。
    董老师:到天宫的下面。
    记者:对,挂铃铛那个地方。
    董老师:对,到那个位置,全都是空的。然后这次咱维修呢,是用钢架,把这个支撑起来了。所以说以后。
    记者:要是能把那个空心的部分能看到,然后走到里面,尤其是你说的那个什么通灵气啊,那个感觉能出来就好了。
    董老师:到地宫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你们通灵,一直通到塔顶,这个一般人理解不到。
(空镜头)
    董老师:我在北塔周围,整个这个院,我的感觉和一般人感觉不一样,我到北京法源寺,我一进那个院,这个气感太强了,有啥样人呢,气功高手,我是气功高手。
(看面相)
    记者:董老师,可以了。
    董老师:这个部位,是北塔须弥座的竖腰,竖腰是由坤门,倚柱,立板,各部位组成的。在坤门和立板上,倚柱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佛教图案。你像这个,这属于莲花,这是狮面,这是乐宫,也就是弹奏乐器的。他弹奏的乐器是曲颈琵琶,曲颈琵琶应该是从西域那边传过来的。这是正在表演舞蹈,所以也叫舞妓。这上面雕刻的是上下,属于莲花座,仰莲富莲,中间是一个羊,叫异兽,上面驼正佛家宝物。这也是一个祭乐人,他打奏的是一个叫掌鼓,也是一种乐器。这个叫做化生童子,也就是上面这是一个小童子,然后他站在莲花座上,由莲花叶,给他做伞,罩着,所以叫化生童子。这个角上叫盘龙柱,也叫倚柱。整个北塔的须弥座的竖腰,它雕刻的图案大体上就是这些,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记者:好,您介绍吧。
    董老师:这是祭乐人,他弹奏的乐器是叫曲颈琵琶,这个乐器是从西域那边,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而传入到咱们中国内地的。所以乐器,它就反映了中西外化交流。这个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就是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这里里面体现的,是佛教的五乐艺术,表现的非常突出。这也是辽塔的一个,突出的一个特点。这个是啥呢,叫舞妓,跳舞的,手持彩带,舞姿非常优美,她有一定民族风格,就是契丹民族的风格。
    记者:行,可以了。
    董老师:这是一个舞妓,手持彩带,翩翩起舞,舞姿非常优美。这是体现了,契丹民族的风格,这也是佛教文化和契丹民族文化的一个,相互融合的一个具体的实物例证。
    记者:好,可以了,开始。
    董老师:这是曲颈琵琶,然后这块是舞妓,手持彩带,翩翩起舞。
    记者:好,可以了。
    记者:刘馆长,您是几几年开始参与这个,发掘北塔遗址工程?
    刘馆长:是这样,我是1994年来到北塔,参加当时的北塔的遗址发掘工作。通过1994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发掘完成。通过三年来的发掘,基本搞清了北塔周围遗址的性质。通过发掘也进一步认定了北塔的,五世通体的历史。
    它的塔基部分,通过发掘,充分的了解了这个周围遗址的历史上的性质,建筑的性质。首先是大型的夯土台基,是朝阳三燕时期的和龙宫殿的基础。在这个之上,我们又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思燕佛图的塔基。在这个塔基之上,又发现了隋唐时期的砖塔。随后在这个整个维修过程中,我们又了解到在北塔的第七层檐的部分,发现了天宝字样的彩绘,证明了北塔在唐代也进行过维修。现在北塔的外貌,是典型的辽塔,这个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从三燕的和龙宫殿开始,到北魏的思燕佛图,还是演变成佛塔。然后是隋唐又改建为砖塔,唐代又进行了维修,最后形成了现在辽代典型的佛塔的样式。
    记者:那其实从当时遗址发掘的周围,有没有发现一些比较有特点出来的那个,出土文物呢?
    刘馆长:这个每个时期都有,像三燕时期,典型的建筑构件,一种在建筑大体上一种铛沟,很有特点,很有地方的特点。包括三燕时期的瓦铛,这是证明了三燕时期的宫殿建筑,所用的这些建筑构件。到北魏思燕佛图这个塔呢,万岁富贵字样的瓦铛,充分的证明了这是,皇家地的一个建筑。
    记者:那等于之后,其实我上次过来的时候,他们给我介绍了,这里来留了一个,就是能够看到历代塔体,包括历代辽什么早期的这个塔体。然后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在这个文物保护工作,做的是也挺好的一点。
    刘馆长:这是中国历代古塔的维修,这是在199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维修北塔这个工程项目时,就考虑到北塔这个复杂的建筑情况,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就提出了能够,边维修,留下展示空间,以供专家和学者进行研究,和观看吧,就是参观,是这个样子。这个在新中国,也是第一个这么来实施的一个文物,得到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高度的认可。
    记者:那等于之后,就在这个重修后的北塔周围,现在又建起了北塔博物馆?
    刘馆长:对,我是亲眼见到这个北塔周边这种变化。是目前从朝阳,因为北塔座落到朝阳的老城区内。随着2003年,市政府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北塔也从最初的一个,单纯的管理古塔这么一个单位,演变成博物馆,在北大街改造过程中,我们建了新馆,占地有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三百多平方米。在这个馆之内呢,我们充分的展示,从修塔维修,还有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地宫的精品文物,还有天宫的大量的精品文物。以及周围遗址发现的,重要的各朝各代的历史文物。
    记者:那接下来,我们有没有什么样的计划,要去各地参展啊,交流啊?
    刘馆长:随着2005年,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接待大量的游客跟观众,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北塔的文物也随之名扬天下,先后我们北塔的文物去过苏州,还有无锡,北京等各地去巡回展览。最后又要去深圳,我们北方的历史文物,逐渐的在得到南方的推广。
    记者:挺好挺好,我觉得可以了。
    记者:老师您说两句话。
    孙国平:现在这座塔叫做摩云塔,因为它建在凤凰山的半山腰,叫做势欲摩天,所以叫摩云塔。那么还一个名,又因为它的塔的下边是一座云接寺,又有人成它叫做云接寺塔。这是一座辽代时期的塔,这座塔建筑上很有特点,它也是属于佛教密宗的五方佛,每一面代表了一尊佛。它有一个特点,这座塔两边,中间主佛两侧,是一位胁侍菩萨,胁侍菩萨都是立身像,都是站在佛的两侧。而且每一个菩的脚下,一只脚下踩了一朵莲花,这是和其他的佛塔不同的地方。还一个,这个塔里面佛的下面,还有两面小塔的上边,佛的头顶上,都一个华盖,那也叫宝盖。但是呢宝盖两侧,各有一飞天。佛顶上的飞天,是属于正身位的飞天,头朝上的。小塔顶上的飞天,是属于倒身位的,也就是头朝下的,这就是与其他塔不同的地方。2002年的时候,咱们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卢志文先生来看过,而且他看了以后,对这塔是赞不绝口,认为非常好,雕刻的也非常精。但是这里面的佛像和佛冠,还有菩萨那个服饰,都具有辽代契丹人那种,戴的那种步摇冠,还凤冠,还有契丹人穿的长袍,它们都有好多相象之处,这也反映出契丹文化在这里面有所反映。
    另外这个塔,它的塔檐部分它是逐层内收的,但是它的收分是相等的,每一层塔檐和每一层塔檐,向内收分是相等,所以从远处看起来,从第一层塔檐到第三层塔檐,它是直线上升的。
    记者:就是再把塔檐再说一下吧。
    孙国平:还有一个特点,在其他的古塔上,塔檐的四角的脊上,就是垂脊上,其他的塔上没有兽。只有这一座塔的塔檐,每一个塔檐你看,每一个塔檐上它都有脊兽,而且不但有一只垂脊兽,垂脊兽前边还有一只凤鸟。凤鸟,塔檐上挂的是风铎,现在我们还能听到风铎的,非常清脆的那种声音。
    记者:孙老师您给我们说说,就是您第一次到这座塔来,那是什么时候?
    孙国平: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是1979年。
    孙国平:第一次来这里调查这个塔的时候呢,是1979年,那个时候看了这个塔以后,感觉这个塔,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和其他的塔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个它和朝阳北塔相比,虽然都是属于密宗的佛塔,但是它的浮雕是属于高浮雕,远比北塔那个浮雕,突出的部分,突出很多很多。但是当时那个塔檐都已经坏了,风铎还能保存几个。之所以这次维修过程当中,把塔檐檐角上那个脊兽和那个小凤鸟,都给安上,就因为那原来都有保存的样子。我们现在做的这个样子,都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做的。包括这个风铎也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原来的规格大小,那样做出来的。就是风铎当时失落了,整个塔上还保存了四个风铎。把它拿下来以后,作为样品,又重新制作,全是仿照辽代那一套风格。
    记者:然后您可以说说,就是说您看您这几十年来,其实是走了整个朝阳地区,基本上所有的您都去过了,现在您对这种塔,有一些什么样,自己的情感的东西,可以跟我们说说。
    孙国平:从这座塔,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全朝阳的塔,目前来讲呢,在全朝阳境内,保存下来的,还在地上立着的,辽代古塔是十四座,但是每一座塔,各有各的特点,每一座塔它没有都是相同的。你看不管在全朝阳境内,有方形的佛塔是五座,剩下有八角形的,还有六角形的,六角形的呢,我们现在知道的那就是最少有四座,八角形的还有四座。这个呢是五座,八角形的比较多一些。
    记者:重新说一下。您说说您自己个人,天天跑这些塔,然后自己对塔现在有情感,然后这一块的东西可以说一说。
    孙国平:好,从这座塔,我就想到了全朝阳的塔,目前来讲全朝阳立在地上的,有辽代古代十四座,有金代的和尚墓塔一座,加一起是十五座。但是这十五座古塔当中,每一座塔的修建的形式,它们各不相同。无论是从雕刻艺术上,塔的建造形式上,还有塔的形状上,它们都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是我们古代先人,我们古人,他们有非常高超的智慧。第二个呢,就是在辽代的时候,尤其是辽代的时候,那个佛教的盛行,几乎是官和民都在信奉佛教。尤其我是搞考古的,经常发掘一些辽代的古墓,几乎每座墓里面,都是属于,不论这个人的级别有到高,哪怕是哪个州的刺史,就节度使这一级的,他们的坟墓里面,摆的都是石棺材,石棺材里面装着呢,确实是骨灰,这种形式。还有老百姓,老百姓埋的自己骨灰的时候,都是有的是石棺材,不大个小石棺材,有的是一个用陶制的大罐子,把骨灰装进去。这些行为,就是说这种埋葬形式,应该是和佛教有关。就是辽代时候,佛教是成为他的国教,所以他们全国上下,那是非常流行,对佛教非常崇拜。那么同时我在这些,盯住这些塔的特点,尤其是它的雕刻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每一座塔里面的雕刻艺术当中,都反映出了一种契丹文化的特点。
    孙国平:这个山洼就是耶律的家族墓地。这是一座墓是吧?这个已经清理完了是不?
    男4:清理完了。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孙国平:省考古所来挖的。这儿还有一个好像,这儿有一个。你看这堆土,这堆土就是他们清理墓室的时候挖出来的。这是一个,这还有好多墓砖,你看这大墓砖。
    男4:那时候就用白灰砌的。
    孙国平:估计这里面加了啥了吧。
    男4:刚才在那儿捡过来的,当时的竖面小砖,这属于小砖了。
    孙国平:小砖了,对,这是大砖,你看这砖多厚啊,这一块顶它俩,差不多。
    男4:这是大砖。
    孙国平:这应该是铺在墓底的吧。
    男4:不,墓墙上的。
    孙国平:墓壁上的,对,砌在墓壁上的。这块砖好厚啊,这就是那个墓坑,清理完了,回填完了。
    孙国平:这是哪年挖的?是1988年挖的吧?
    男4:1988,省博物嘛。
    孙国平:省博物馆,那谁来的,冯勇千,韩宝兴吧,好像是韩宝兴。
    男4:冯勇千老师还回来过一次,跟张松。
    孙国平:冯勇千,好像是今年八十四岁了。
    男4:那老爷子走道,腿脚可利索了。
    记者:稍微找一下,分开找一下。
    孙国平:随便扎两下就行,你配合探探。
    记者:走一走,扎一扎。
    孙国平:这里不行,这还是原生土,没到地方呢。
    记者:一会儿再扎一下,再看一下土。
    孙国平:主要是干,太硬了。
    记者:好,走吧,再往前走一下,可以找一下。
    孙国平:这下次来人就说,这前两天有人搞钻探了,又来盗墓的了。这个土还是不错,应该是这还属于原生土呢,没有经过扰动的土。
    孙国平:这个土层有所变化了,有石头渣了。
    男4:打不了了。
    孙国平:打不了,换个地方吧。
(空镜头)
    记者:说两句可以。
    孙国平:现在这个土还是属于原生土,还没有到地方,看看这个吧。
    男4:这土你看怎么样?
    孙国平:这有点扰动的意思了,就是经过扰动了。我们接着打吧。这是典型的大辽砖,带大沟纹的。
    记者:我们不行的话捡几块,然后到集中的地方说。
    孙国平:那就有就行,这也是块砖啊。
    记者:可以,找一找啥的。
    孙国平:各位,这有一个盗洞啊,过来吧。
    男4:真是一个盗洞。
    孙国平:这还有砖啊,看见没,这块砖,这是典型的大辽砖,很厚啊,带沟纹的。
    男4:盗洞不小啊。
    孙国平:这个盗洞很深啊。
    男4:这个盗洞你看是过去盗的还是现在盗的?
    孙国平:不是现在。
    董老师:但不会太早,也就最近这些年。
    孙国平:时间不算太长,两年之内吧,这个盗洞。
    记者:稍等,可以聊了。
    孙国平:这块砖就应该是这个墓里的,确切说这个墓应该被盗完了,啥都没了
    男4:孙老师你看这个洞,是新洞啊还是?
    孙国平:这个洞应该是时间不长。
    董老师:三两年。
    孙国平:两年吧。
    董老师:盗的还小,宽得有一米。
    孙国平:一米多。能有一米二吧。
    董老师:横向有一米七八。
    孙国平:差不多,深度有两米呀,现在保存下来的。因为底下已经堵上了,你看那块,那不就看见墓砖了嘛。那是一块啥呀,圈顶啊,那块墓砖。在这儿了,露着呢。这帮盗墓份子搞得很准啊。
    董老师:早先盗墓,这一伙都得亲哥兄弟,外人不行。
    男4:外人参与不了。
    董老师:参与不了。
    孙国平:这个你看这个盗洞,周围这个土,这就是经过扰动的土。就是说在这个墓顶上,墓修完了以后,又填上的,回填的土。这个洞确实不小,而且这个墓,坟墓已经被盗完了,啥都不会有了。
    男4:那它上面一层一层的就是为了防盗呗。回填的嘛。
    孙国平:对。搀了那么多的石头块。
    董老师:这个墓应该是几米啊?
    男4:这个墓应该在四米左右吧。
    孙国平:墓室四米。
    记者:这个墓当时有挖开吗?
    男4:它没挖开,已经清理过,但是他盗墓的不知道,他以为这块没挖过,他又来了一次。
    孙国平:杂乱无章的往下走着。
    记者:对,稍微散一点,别太有目标。
    孙国平:哎哟,这个盗洞也不小啊。
(接电话)
    男4:这个是在这儿爬进去的。
    孙国平:对,在这儿这么钻进去的。
    孙国平:这有这么多的砖啊,看来这个坟墓的时间,它要比耶律仁先埋葬的时间要晚。一个是在地理位置上,一个是这个砖,基本上都是素面砖了。
    男4:早期带沟纹的。
    孙国平:这都属于辽晚期的了。
    男4:早期砖是带沟纹的。辽代晚期全素面的。
    孙国平:这个里面有黄土,看见没,这个黄土好像是后填进去,他们填进去的。埋坟的填进去的。
    孙国平:这个黄土是从外来的应该,不是这个山里头本地的土层,这不是咱们这个山上的土层。
    记者:韩老师,再给两下。好,可以了。
    孙国平:这也是一种防盗措施。这块这个斜洞,这又一个盗洞。看来这个地方,它没有盗到地方,盗的不是地方。因为这里面的土层,都是原生土。这是原生土,不像刚才那个。
    记者:行,可以。
    孙国平:那我们就上碑那去了,走了。
    记者:像那个耶律仁先墓在哪?
    孙国平:这个地方就是辽代的耶律仁先的家族目的,耶律仁先这个人,在辽代的时候很有名气,是一位很了不得的人,有勇有谋,就那么样一个人。他出生于辽代的统和三十年,死于清宁的八年,活了六十岁。在他的一生当中,做了好几件大事。其中有参与了征高丽,征女真,他一出面,就这一仗就打赢了,把他们都征服了。还参与了和北宋的谈判,当时北宋的皇帝,对辽国有点不太恭敬了,就每年进贡的数量要延迟,所以辽代的皇帝,辽兴宗就派了耶律燕宁前去谈判,这一谈判,双方谈判的都非常好,最后北宋呢也向辽按期进贡。辽呢也保证了北宋边境的安宁,这样为两国的老百姓的安居和生产,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还有呢,耶律燕宁曾经做过几件大事当中呢,一个是平定内部叛乱,内部叛乱一个西北的叛乱,一个是他们契丹人本部的叛乱,平定完以后,他都立了大功了,所以辽兴宗就把耶律仁先和唐朝的房玄龄来相比,相提并论,他就认为耶律仁先就是唐朝的房玄龄。所以给他封的官封了很多,其中有做了南京,西京府府尹,还有最后是辽国的尚父,被封为宋王。他死了以后,就埋在了这里,这里是叫做莲花山。我们看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呢这里的环境也非常好,前面是非常开阔的地势,后面是背倚这两座,像元宝一样形状的山,就非常好的。
    记者:那这个墓地,当年是几几年?
    孙国平:原来发生过被盗,1988年,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来做过一次发掘。以后又相继发生过被盗,以后又做过一次清理,清理时候因为被盗了,所以他就在墓里没有清理出任何文物,随葬品都没了,只有墓志。包括耶律仁先这个墓也是,就只有墓志来保存了,其他的随葬品都没有了。
    记者:行,可以了。
    记者:好,可以,开始。
    董老师:这块是塔门,塔门这块砖呢,都是用古代大青砖砌筑的。这个砖呢,也是咱们北塔,古代砌塔时候,用的一些叫老砖。咱们这个塔,从隋文帝时候赐梵幢寺塔,就开始用砖来砌筑,一直到唐代,辽代,都用砖砌筑的。但是这个各时期的塔,用的砖不一样,各时代有各时代的风格。咱们现在可以看到,这个砖应该就是隋文帝时候的建塔用的砖。这个砖的特点,咱们管它叫细绳纹砖。咱们这个砖,因为就是唐代,建塔修塔的时候用的砖,这些沟纹砖,我们知道,都是辽代时候修塔用的砖。那么为什么有细绳纹砖,有粗绳纹砖,有沟纹砖呢?这个就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那么沟纹也好,绳纹也好,细绳纹也好,怎么形成的呢?这个咱们就知道这个事。古人烧砖的时候,先把砖坯子,砣好了之后,然后就在砖坯子上压上细绳,那么咱们后来就形成了一个细绳纹砖,就在砖坯子上出现细绳纹一样。用粗绳子,那么最后就形成一个,粗绳纹砖。用更粗的绳子,直径可以达到一厘米左右的,这压完了以后,在砖就形成一个更粗更深的那种纹饰,我们管它叫沟纹砖。所以这个就是不同时期的那个,用砖的风格,特点。那么它起啥作用呢?因为这个砖和砖之间,需要用泥,或者是白灰来勾缝,就像咱们现在用水泥勾缝一样。这个沟纹也好,绳纹也好,都是起到一个加固的作用。让每层砖和每层砖之间,黏结的更加牢固,就是这个作用。所以古人在建筑材料上,是非常讲究的,而且它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格。我们一看到这个砖,就可以知道,这个塔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记者:开始。
    董老师:这块是北塔那个塔门,塔门的台阶,都是用古代青砖砌筑的,各时期的砖它有不同的特点,咱们首先看看这个。这块砖就是隋文帝时候砌建,建造那个梵幢寺塔用的砖,这种砖呢,我们管它叫细绳纹砖。这个也是细绳纹砖,也是隋代的。这块砖,就晚了,它是唐代开元年间,修建这个塔的时候用的砖。这个砖呢属于,我们管它叫粗绳纹砖。这个砖就是沟纹砖,这个是属于辽代时候,修建这个塔用的砖。那么为什么?因为细绳纹砖,又有粗绳纹砖,还有沟纹砖,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古人在烧砖,砣坯子的时候,把砖坯子砣好了,然后用那个细绳,往上压印,最后就形成一个像细绳纹那样的砖。那么用粗绳子压印,就是粗绳纹砖。用那个更粗的绳子,直径可以达到七八毫米,这样的话压印完之后,在砖上就形成一道一道的沟,这种砖呢我们管它叫沟纹砖。各时期的砖,有各时期的特点。所以我们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一看到这个砖,上面印着什么样的纹饰,我们就知道这个砖是什么时代的。咱们再往里看。
    记者:好,往里走。
    孙国平:黄花滩那个,我感觉他是密宗吗?就是密宗他是不是说过去七佛。
    董老师:有的人也信啊,过去七副。
    孙国平:密宗就讲过去七佛。
    董老师:还应该飞天。
    孙国平:有个飞天。
    董老师:两侧是飞天。
    孙国平:而且这个飞天都是属于正身位的,这边的。看看这边的,咱俩转一圈。
    董老师:然后这个座佛的下边两侧, 。
    孙国平:那是个胁侍啊,一个胁侍菩萨。
    董老师:不叫胁侍好像。
    孙国平:叫什么?
    董老师:你看那个有点弯腰,有点像。
    孙国平:没有弯腰啊,这俩。
    董老师:两个手就这样,这边是两手。
    孙国平:这个是双手合十的,就是说他右侧这个,左侧这个不像合十,像是这么呆着的。
    是双手合十的吗?那在拜佛,就这个姿势对,这个手势对。
    董老师:她穿着服装是个女性。
    孙国平:女性菩萨。
    董老师:对,她属于菩萨。
    孙国平:对,菩萨。
    董老师:这两侧是菩萨,那上面两侧还是应该是飞天,然后是八大灵塔。
    孙国平:对,还有那上面是一种灵芝,就是说座佛身后,那不出了小平台嘛,那个塔身中间。上边出现的小云卷纹,那个云卷纹不是云纹,应该是灵芝仙草。
    董老师:往下竖腰这部位,坤门里头是祭乐人。
    孙国平:第三层是祭乐人,第二层里面没了。
    董老师:祭乐人,倚柱上是灵塔。
    孙国平:是十三层的方形塔。
    董老师:角上是金刚力士。
    孙国平:力士,对。而且这个须弥座上也有雕刻,就须弥座这个上下消中间,也有雕刻。
    董老师:这个塔的须弥座比较复杂。
    孙国平:这个塔就精啊,雕刻的精。
    董老师:雕刻的精致。
    孙国平:精在哪,叫它铃珑塔一点都不错,应该叫铃珑塔,我认为。
    董老师:真正叫小巧玲珑,精致,雕刻精致,艺术水平很高。
    孙国平:这个塔的特点,塔基座非常小。现在咱们看到的,延出来这一块,这是在维修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塔的散水。然后基座很小,须弥座三层,塔身也矮。重点在塔檐的部位,塔檐的部位超过塔身和须弥座的高度。咱到这边看看,来来来。
    孙国平:这是北面,这个佛没了,掉了。
    孙国平:你看这个佛两侧,这是飞天,它是人物还是动物啊?看不清楚呢?
    董老师:哪个?
    孙国平:两侧的飞天,佛头两侧的。
    董老师:佛头两侧还是飞天。
    孙国平:是人物吗?
    董老师:飞天,这个是站立的形式,头朝上嘛,是不是头朝上?
    孙国平:我看不清,我看这个像头朝上似的,底下是云彩,然后呢上面还是流云。这个没看明白呢,他的手在哪呢,手臂啊。
    董老师:这边和那边不一样。
    孙国平:是,不一样。这边看不出人的形象来。
    董老师:这边那个佛头顶的宝盖,下边呢还有一个垂的那个叫。
    孙国平:是床吗?
    董老师:床幡,叫床幡,笼统的说就叫床幡,这个塔就属于密宗,胎藏界,八大院的八大菩萨。
    孙国平:这应该是很典型。
    董老师:而不是金刚界的。
    孙国平:你看东南角这位,那戴的不是帽子。八大院的八大菩萨是吧?
    董老师:八大佛。
    记者:八大院的八大佛。
    董老师:八大院的八方佛。
    孙国平:就是八方佛简称。
    董老师:八方佛。东方的象座,南方的马座,西方的孔雀座,北方的金翅鸟座。这个在金刚宝座下边,莲花座和金刚宝座下面,没有生灵座,这是一个证据。再一个证据呢,这是八方佛,八面呢它不体现大日如来佛,它体现的是八方佛。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后来才逐渐把它搞明白的,原来搞不明白。
    孙国平:都是在逐渐啊。我每看一次,就加深一把对它的认识。这一次呢,弄明白了这些佛都是哪一位,还有这些飞天,还有佛身后的那些个,那应该是林芝,而不是祥云。像云朵似的,但是它是灵芝,代表的。而且这个塔檐的斗拱结构还是不一样。它底下这三层是一样的,第四层自己单独一个样,这结构上。
    董老师:对。
    孙国平:第五和第六,咱现在在这儿看不见嘛不是,它又一样,分了好几种,这个斗拱的结构形式。
    董老师:这个斗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它的建筑形式比较复杂,你想让咱们说的很清楚,也不太容易,这个专业性太强,我也搞不明白。
    孙国平:它每一组斗拱,每一层斗拱都一个名称。
    董老师:几斗几升的讲这个。
    孙国平:对,它有从七彩,五彩。
    董老师:这一斗三升是最起码的,最基本的。
    孙国平:最简单的斗拱。它这都是五升的,一斗五升的。
    董老师:然后后来讲几个铺作。
    孙国平:这是五铺座,有五铺作的。
    董老师:这个在宋代礼戒那个营造法事里面,说的很清楚。
    孙国平:对。
    孙国平:它这个大塔第一层这个斗拱,应该是叫七彩的,七彩斗拱。上面是五彩斗拱,但是五彩斗拱,斗拱的结构还不一样。它分了斜拱,正拱,正心拱,分那么多。所以这个塔呢应该说是,在朝阳所有的古塔当中,这是特殊的一例。而且呢,如果研究古建筑的话,和研究辽代艺术雕刻,这是一座非常好的实物资料。你看从须弥座上看,三层须弥座,每一层须弥座的雕刻也不一样,而且须弥座当中的上消下消,还有它的圭角,结构都不完全不相同。它的坤门里面的雕刻,和竖柱上的雕刻,还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每一层有每一层的特点,所以说这研究古建筑,和研究辽代艺术,那是非常好的一件实物。
    孙国平:而且这座塔呢,应该是辽代早期的,如果说往前推的话,可以到,相当于五代那个时期。
    董老师:这个你说辽代早期,我很赞同。就是这个佛像,它和后期的佛像,和辽代以后的佛像,不太一样。这个佛像,面目很胖,辽代的佛像比较丰满。
    孙国平:这个还有点唐风,你看这个须弥座上,须弥座的上消,那全是竖珠,有连珠纹,那一圈一圈的,三层连珠纹。底下下消的莲瓣,莲瓣比较小。就是即使说,须弥座上面这一层,仰莲这个莲瓣也小,也不是那么大,这都是辽代早期的特征。
    董老师:对,辽代早期,它受唐代风格的影响,甚至说继承了唐代的造像艺术风格,佛教风格。
    孙国平:这应该辽代古塔当中的一件精品。
    董老师:精品。
    孙国平:其他的那些塔,檐角上都没有套兽,看每一个檐角上一个吧。
    董老师:对。
    孙国平:凤凰山摩云塔,摩云塔的檐角上有套兽,其他的所有的塔上,檐角上都没安装套兽。所以这个艺术,有人说,塔的时代越晚,它的雕刻艺术又复杂,就使用的斗拱,尤其是使用了各种,不同形状的斗拱,它是比较晚的。实际上呢,唐代早期也有这样的先例。
    董老师:整个这一个塔,它就用各种雕刻,从上到下各种装饰,它来体现了一个佛教的思想。
    孙国平:对。这座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塔基座非常小,矮。现在我们看到的青砖,这一层,类似于塔基似的,实际上它不是塔基座。它是在这次维修当中,给它加了一个,把它散水抬高了,塔上的散水抬高了,塔基座很小。那么三层须弥座,须弥座三层,但是三层须弥座当中的竖腰里面,每一层竖腰里面的,坤门还有竖柱,它的雕刻,那里边的雕刻,都内容完全不相同。你看第一层里面有兽面,兽面这也是灵兽,也是一种瑞兽,还有龙。
    董老师:三层须弥座,有三节须弥座,每一层都有竖腰,竖腰里面,然后有坤门,坤门里外都雕刻着佛教内容的图案。
    孙国平:都是与佛有关的。
    董老师:第一层是什么?
    孙国平:第一层有瑞兽,就是狮面,还有有龙,还有佛传故事。还有花卉,就是牡丹,团花牡丹。那么第二层竖腰里面,原来的雕刻已经都是散失了,没有了。现在在这次维修过程当中,就没法恢复,因为没有依据。所以就用素面砖,你看坤门里面全是素面砖。
    董老师:好像看到一些,边上看到那个。
    孙国平:竖柱两侧还有点痕迹。
    董老师:有莲花,有甚么的。
    孙国平:有那种卷云纹。那么第三层须弥座的竖腰里面的雕刻呢,几乎都是佛乐。
    董老师:以祭乐为主。
    孙国平:然后还有使用各种乐器的。那个竖柱上雕刻的是,十三层密檐式的方形塔。而且在方形塔的塔身中间呢,还有雕了一尊坐佛。这就是啥呢,你看吧,绳纹砖的发展,发展到这儿,就到了晚期了,到头了。最早是从三燕开始,那个绳纹密的不得了。十厘米范围之内,就有绳纹有四十道。赶到北魏的砖和唐砖呢,它的十厘米范围之内呢,也就二十七八道。到这个时候,十厘米范围之内,也就是十二三道吧,这个粗绳纹,再往后就没有绳纹砖了。
    董老师:过去我倒查过,十厘米有多少道。
    孙国平:我最早也是查过这个,因为写龙翔佛寺遗址考的时候,我就提到了砖的绳纹。
    董老师:所以这个砖的纹饰,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
    孙国平:这是个断代的好依据。
    董老师:断代依据。
    孙国平:好了,这个砖也比较厚,你看见没,这个厚度。
    孙国平:这个厚度也比较厚,这个也比较宽,就是说规格比较大。它最长的时候,可以达到四十厘米长。
    董老师:宽度达到十八厘米左右。
    孙国平:超过,二十多厘米。
    董老师:二十多厘米。
    孙国平:这个宽度有二十四厘米。
    董老师:小条砖的话是十七八公分。
    孙国平:对,这个宽度有二十四厘米,长度少有四十厘米,或者四十八厘米,应该是。它正好是,这个宽度和这个砖的长度,长度是宽度的一倍。
    记者:再说两句,把开头重新说一下。
    孙国平:这块砖就是这个塔上的,这个塔里面使用最多的砖,当然这个塔里面,除了有这种砖之外,也有素面的,还有沟纹的,但是这个砖是最多的。我们有时候在这底下看,看塔檐那个砖,现在它给刷上白灰了,没刷白灰之前,我们看这个纹饰,看的非常清楚,这是一种粗绳纹。从现在看,这个绳纹砖,到这儿寿命就结束了。因为最早我们发现的是,是三燕时期的砖,那是细绳纹。在十厘米的范围之内,就这么个宽度之内呢,有细绳纹有四十道。赶到了北魏的时候,它有二十八道。
    董老师:逐渐的那个。
    孙国平:逐渐这个绳纹在变粗。
    董老师:绳纹变粗了就是说,当时呢个印纹的绳子逐渐的加粗了。
    孙国平:这也是一种进步,实际上。那么到唐朝砖呢你看,唐代那个唐砖,绳纹最粗的时候,在十厘米的长度之内,它有二十道。现在这个砖呢,我们认为它是辽早期的,或者是说相当于五代时期,这个绳纹的宽度也就是十厘米范围之内,也就十二根绳纹。
    记者:再说一遍。
    孙国平:现在我们看这个砖,在这个塔上用的是最多的,这个塔在维修当中,给刷上白灰了。原来我们从塔檐底下这一面看这个砖,这个绳纹看的非常清楚。从这块砖看,这个绳纹砖的时代,到这儿就算结束了,以后就没有了。到了辽代时候,使用的砖呢,那就是大沟纹砖了,再往后就是素面砖,省事了。
    董老师:金元时期开始的素面砖。
    孙国平:那么最早的绳纹砖,我们发现的是三燕时期的,就前燕的。它那个绳纹特别细,细到在十厘米的长度之内,有绳纹有四十道。那么到了北魏时候那个绳纹呢,它有点加粗了,在十厘米的长度之内,有绳纹是二十八道。那到了唐朝的时候,它的绳纹,十厘米长度之内,绳纹有二十到二十五这个之间。现在我们看的这个砖,这是辽代早期的砖,或者是可以到达五代时期。它这个绳纹是十厘米的长度之内,有绳纹是十二道,就说说明这个绳纹,在逐渐发展变化。人们制砖的工艺也在发生变化,也是从复杂到简化。
    孙国平:这个砖是很典型的,你看这个多厚啊,这个厚,这个宽。这个宽度是二四厘米,我这手指一扎是二十厘米,这宽度有四厘米,差不多。有二十四厘米,不到八寸。
    董老师:长度就是四十八。
    孙国平:四十八,因为啥呢一般长度正好是宽度的一倍。它这个是成比例的,你就砌砖时候,把这个砖竖在那里,再来一块横的话,横定,正好是两块加一块。
    孙国平:这里呢是朝阳的双塔寺的双塔,这两座塔呢,都修建在悬崖半山腰的一座小平台上。所以塔的那边,也是一个立陡的峭壁,也是一座悬崖。这两座塔,都是辽代时候修建的,两座佛塔,而且呢它和其他塔有不同之处,在清代的时候,对这两座塔又进行了维修和改造。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塔檐上边这一部分,那叫宝象轮和胡桃,它是属于清代的。这座是东塔,那么这座西塔呢,第三层塔檐上边,是一座福伯(音),一个福伯上边是一个塔叉,宝象轮,宝象轮之上是仰月和圆光。现在这座塔,经过了第二次维修。第一次是对塔底下,悬崖峭壁上的岩石的,就是塔基下岩石的岩体加固。因为塔基底下的岩体,出现了松动,就因为辽代时候,修建这塔的时候,在岩石的上边,进行了铺垫,垫出了那么多石块。现在石块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这个石块有点松动,所以第一次,也就是大约在2005年,对岩体进行了加固。现在呢又对塔进行了维修,那么同时呢对塔北侧的,这个悬崖,也进行了岩体的加固,现在岩体加固工程基本上完工,它搭的架子还没有撤退,就处在这个阶段。
    记者:开始。
    孙国平:正在进行维修,现在维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塔架还没有拆除。现在远处你看这里,这是魏王山,这里景色多么优美,环境多优雅。
    董老师: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在家乡朝阳,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对朝阳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着,也热爱着朝阳的文物保护工作。
    记者:好,说吧。
    董老师: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在家乡朝阳,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历史文化研究。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文物保护事业。从1986年开始,我主持北塔维修工程,和勘探发掘,从此又和朝阳的佛塔,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对朝阳各个地方的古塔的调查,勘察和研究,对北塔的发掘勘察研究。
    董老师:让朝阳的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衷心的希望,朝阳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它在祖国的建设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看着他,开始。
    孙国平:我是一个地道的朝阳人,应该说朝阳的这片热土,和大凌河的水养育了我。我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就还是从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虽然已经退休了,这项工作还在继续。在这片热土上,有我们非常广泛的研究的课题,也通过这些研究课题让我深深的了解了朝阳,也让我十分热爱我的家乡。特别是最近几年,对朝阳境内的所有的古塔,我都进行了一遍调查。而且通过这些对古塔的了解,让我又重新认识了这些古塔的,它们包含的佛教文化,和博大的艺术性,我也就深深对这些古塔,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想今后,一定要把它好好的,都给它写出来,让它发表出去。让全中国的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来了解朝阳,认识朝阳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记者:挺好挺好的。
责任编辑: 卢佳

上一篇:朝阳往事之塞外梵音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