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黄河的女儿》

来源:故乡 作者:罗多巍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19
摘要:【画面】 火车上 【同期】 刘淑琴:每次回来,就是从开始酝酿要回来,心情都很激动,好象就感觉要回家的,有个回家的感觉,赶快飞过来吧,就是这个心情。 【出片名】黄河的女儿 刘淑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壶口书画院院长、华夏黄
【画面】
火车上
【同期】
刘淑琴:每次回来,就是从开始酝酿要回来,心情都很激动,好象就感觉要回家的,有个回家的感觉,赶快飞过来吧,就是这个心情。
【出片名】黄河的女儿
刘淑琴,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壶口书画院院长、华夏黄河画派研究会会长。刘淑琴幼年学画,后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20世纪90年代她入北京画院,师从王文芳、石齐两位画家深造山水画。在承袭了恩师的技法的基础上,刘淑琴又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她笔下的黄河,不只展现出惊涛拍岸的恢弘气势,也充满了女性的柔美,放射出母爱的光芒。近年来,她的作品不但在国内展览中多次获得金奖,而且还在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展出,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赞誉。
【同期】
刘淑琴:壶口(瀑布)这一段呢,我画得比较多,在国外参加展览了,人家还问我,怎么你这个水是黄色的呀?我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条,黄色的大河,这个瀑布也是唯一的一条,黄色的大瀑布。这样呢,壶口(吉县)那个领导呢,也知道了这些事,就给我谈话说,我们要吸收你为我们这里的荣誉市民,你同意吗?我说同意。就这样慢慢那个,壶口的吉县呢,就慢慢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解说】吉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素有“秦晋通衡”之称。刘淑琴一回到吉县,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到黄河边,仿佛是探望许久未见的亲人。
【纪实】
刘淑琴:你看这黄河呀,现在是枯水季,河水很小,在河床里面。要是汛期的时候,黄河的上游的水,夹杂着泥沙,和一些小的石块,就在这儿打着漩的往下游走,就形成了这些沟沟壑壑的,就形成了这些壮观的石头的场面。你看这黄河里的水,都在打转,就是它的下面,就像我们上面这一样的河床,我看到这些漩涡呢,就感觉像一个一个的笑脸,我们回到了母亲河的怀抱,母亲呢很高兴,就欢笑我们欢迎我们呢。
【解说】黄河,中华大地上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解说】看着黄河母亲,刘淑琴想了起自己母亲。刘淑琴的母亲是一位美术教师,她是刘淑琴走上绘画之路的启蒙老师。 
【同期】
刘淑琴:妈妈教我画画呢,慢慢的引导我,我也在学,妈妈上班走啊,我去上学啊,等回来的时候,就给我留作业,叫我画的花瓣啦,画个树叶啊。这样,我也感觉慢慢慢慢的会画一点了。
【解说】母亲的引导,让刘淑琴深深地热爱上了绘画。以至于后来,为了画好黄河,刘淑琴艰辛跋涉,不断地在黄河流域写生。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到黄土高原,再到黄河入海口,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经过不断地探索,寻求更加丰富的笔墨语言,刘淑琴的山水画渐渐地走向成熟。同时,她的技法与思想、笔触与心绪达到了人笔合一的境界。
【解说】
像刘淑琴说的那样,她爱黄河上游的静美,也爱着壶口瀑布的磅礴。为了画出她心目的壶口瀑布,她突破传统手法,大胆吸取了西洋画的技法,画出了壶口瀑布的波涛滚滚、声势雷动。
【解说】壶口瀑布是黄河的华彩东段,剧情的高潮,它地处秦晋峡谷的南段,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1938年,著名作家张光年到第二战区视察工作,当他来到壶口瀑布,看到了奔腾澎湃的黄河,他不禁想到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在回到延安之后,张光年创作了《黄河》组诗,后来被冼星海谱曲后,成为永世流传的大型声乐名作《黄河大合唱》。
【同期】
刘淑琴:这个壶口经过上边,从巴彦克拉山下来,九曲十八弯,它是一条平平缓缓的大河,来到这个壶口这个地方,它从上面几十宽的一条河,然后集中到这个,二十多米的地方,很窄,然后呢落差又很大,所以形成了一种,地上的壮观的瀑布,整个人你想心情啊,人的这个再烦恼,心里事情再多,一到这里,什么都没了,烟消云散了,被它的气势所感染,所震撼了。
【解说】刘淑琴不只深深地热爱着黄河,她更懂得用画家的笔墨描绘黄河。刘淑琴在走访黄河过程中,所领略的不仅仅是沿途的风光,更重要是领略黄河流域的民风与民情。以情入画,画方能动人。
【同期】
刘淑琴:记得有一次,就是说在河边写生,画着画着就忘了时间了。往老乡家走的地方,要过一段山路,这个小道啊,我走啊走啊,就慢慢的摸着走。走了大概有一个多小时吧,突然看见老乡出来找我了,我特别特别感动,当时就感动的,感觉看到老乡就想哭那个样子,真是这样。
【解说】像是这样的艰险,刘淑琴经历了太多太多,好在有当地老乡的温暖,让她一路坚持下去。刘淑琴常说,作为画家,要善于在作品中注入人文情怀,只有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才能具有生生不息,动人心迫的力量。
【纪实】
刘淑琴:这一次回来,我要专门去拜访一个老乡,这个老乡呢,是我十几年前,到这里写生的时候,就住在他家。 
【解说】这次回到吉县,刘淑琴不忘去看望认识的老乡。
【纪实】
刘淑琴:张大爷,在家。
张大爷:您好您好。
刘淑琴:好久不见了。
张大爷:坐这儿,坐这儿。
刘淑琴:先坐。
张大爷:好多次都没见了。
刘淑琴:对呀,你看十几年前,那时候来写生,就在你家住,对我这么好,一直想着回来看看您。
张大爷:是的。我还给你留咱们吉县的苹果。
【解说】看到刘淑琴到来,张大爷激动不已。他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拿出来招待刘淑琴,就如同当年一样。
【纪实】
刘淑琴:当时你说你把娶媳妇的新被子,缎子被子都拿出来让我盖。
张大爷:应该的。
刘淑琴:咱们生活在黄河边,人啊,老乡都对我特别的好。给我,那时候就是中午出去就拿一个饼,拿一个苹果,拎一瓶水就下去画画了。你和大娘。等一天,画完一天会,你就把热腾腾的饭就给我做好了。
【解说】刘淑琴用笔画着画黄河,用心感受着黄河。如今她经常往来于这里,这里已然成为她的另一个家。
【纪实】
刘淑琴:陕老师,陕老师。
单老师:刘老师您好您好。
刘淑琴:您好您好。
单老师:好长时间不见了。
刘淑琴:是好久了。
单老师:最近呢又来了几个朋友,想把你的作品,壶口画,分享分享,交流交流。
刘淑琴:我带过来了,也是想着让大家一块探讨一下,最近我画的作品。
单老师:好,我们见一见他们。
【解说】中国壶口书画院,1997年创建于黄河壶口岸畔山城吉县。首任院长为穆涛山先生。2013年机构扩展,黄河画派创始人刘淑琴女士荣任院长。现有书画艺术家和院外特聘书画家80余人。
【纪实】
刘淑琴:创作这幅画呢,也是根据我一次,到黄河边去写生,写生呢当时写生就下雨了,下雨了以后,雨后天晴,太阳慢慢的就,从云层里露出了一点,然后呢把山上都反射出来一种,直直的,又像云气,又是石头那个感觉,我特别喜欢,就是那个感觉这个,就是很祥和的感觉。
【解说】 每次回到中国壶口画院,刘淑琴总会和自己的同行一起交流,畅谈创作心得。他们深信,有特色的民族艺术,终将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导视一
她来到长城,感怀北京画院的光辉岁月
她探望旧友,得到了鼓励与支持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黄河的女儿》
【纪实】
刘淑琴:我们这个小区呢,叫温榆河艺术区。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前面二百米的地方就是一条温榆河,所以我们几个艺术家,给它这个小院命的名字就是温榆河艺术区,在这个小区里呢,住着八九个艺术家,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展厅,这个地方很适合创作。
【解说】刘淑琴每天在自己的画室里潜心绘画,最近她又创作了《惠风和畅》、《锦绣山河》和《坦坦荡荡永向前》等作品。
【纪实】
刘淑琴:我画这张画呢,主要是想反映祥和,惠风和畅,题目是就是想反映一种黄河岸边的,一种祥和的感觉。刚下过雨,远处还有一些云气,把山更透彻的感觉,我的笔墨呢就是,所以说远处处理的比较简单,就是说这个云气,给人有云雾的感觉。
【解说】1998,刘淑琴为了可以继续学习绘画,她辞去原来的工作,来到北京画院进修,一学就是六年。
【同期】
刘淑琴:北京画院呢,它的学制就是一年一年的,我当时是报了一年,但是当时呢就感觉,能跟老师学一年,自己都不得了。但是一学不一样,越学就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越多,从美术方面,人文方面,这个笔墨方面,越学越觉得不够用,越学越觉得自己差的东西多。
【解说】在北京画院进修的6年里,刘淑琴不仅得到画家王文芳的悉心指导,还受到画家石齐的赏识,得到参与创作一幅一千米长、一米八宽的巨幅长城的机会。
【同期】
刘淑琴:接到这个任务以后,老师组织了三十多位画家,就是进行写生,01年02年03年,就是我们组织了多次写生,到长城。当时你像京郊,近的长城,你像金山岭啊,慕田峪啊,还有这个箭扣,哪有那个没有修复的古北口长城,我们都去了,去写生。
【解说】再次来到京郊的古北口长城,刘淑琴仍旧被壮阔的景象振撼。万里长城的气势,如同泄流的洪水,向她扑面而来。
【纪实】
刘淑琴:啊,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太漂亮了。
刘淑琴:从近处到远处,曲曲折折的,你看,能看到四层,五层长城。
【写生】
【同期】
刘淑琴:这个画就是,山和长城的关系,长城烽火台与烽火台远近这些关系,我都想给它慢慢的反映到这个纸上,有些地方,重点给它。
【解说】走在长城之上,感受长城壮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象征。它蜿蜒磅礴、气势宏伟,是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伟大奇迹!
【纪实】
刘淑琴:因为这个长城呢跟黄河,我感觉它是都是能反映出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这种气派。所以说我就是把长城,它因为在山上嘛,在个我就把黄河是母亲,长城就像父亲一样,在那儿站立着,屹立着。
【解说】巨幅长城的创作,彻底打开了刘淑琴的笔墨技法。她创作的长9米2、宽2米2的《豪气万古流》被中央军委八一大楼收藏,30米长的《巡天一览大河雄》成为我国航天史上首幅搭载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的长卷,《中华腾飞 马到成功》搭载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
【同期】
刘淑琴:你像有时候我画画,那个大画,给人民大会堂画的时候,主任说,这么大的画,刘老师你马上就上都敢画,有的画家来,好长时间还不敢往上画,你怎么就这么大胆,不像女同志。我说我是受过锻炼的,那个过去画大画画习惯了。
【解说】近年来,刘淑琴的画得到了书画界的认可,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青睐。国学大师沙文怀为她题字《藏晖》、著名作家魏巍为她题字《黄河儿女》、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她题字《心潮》。
【纪实】
刘淑琴:邵老我带了一张画,大概让你指导指导。
邵华泽:谢谢。你的大画作。真有气势。
邵华泽:壶口,壶口瀑布啊,壶口瀑布那个地方是,最能代表黄河这个气势的。要看黄河要不壶口瀑布,就不能想象它那个面貌。
【解说】邵华泽先生,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淑琴与邵华泽先生相识于一次画展。
【同期】
刘淑琴:他就问这个画是谁画的,他就问那个当时的负责人。人家说是一个女同志画的黄河。他说女同志画的这么大气,他说这个你同志来了吗?人家都赶快喊我,我就过去了。人家介绍,这是刘淑琴老师,她专门画黄河,研究黄河,就给我介绍这是邵主席。
【解说】自从相识之后,刘淑琴与邵华泽先生经常交流往来,邵华泽不但欣赏刘淑琴的画,还懂得刘淑琴的画。两个人已然成为忘年之交。
【纪实】
邵华泽:黄河之水天上来。
邵华泽:邵华泽题。
【解说】邵华泽先生看着刘淑琴的画,听着刘淑琴对画的理解与想法。忽然决定要送刘淑琴一幅特别的题字。
【纪实】
邵华泽:黄河的女儿,刘淑琴是黄河的女儿。
【解说】没错,刘淑琴以黄河为画,用笔墨的干湿浓淡,用心胸的万里丘壑描绘着黄河。没有人比她更适合这个称呼。
【纪实】
邵华泽:现在像中国,像你这样子画黄河,画得这么大,有气势,不多。特别是女画家,这边你是独一无二。这个一个是说明你这个艺术的功能,同时也说明你这个修养,心胸的开阔,才能够画出来。真正对黄河的热爱,对黄河那种大的气势的感受,画不出来的。你坚持了这么多年,很不容易,我到你那个画室去看过,这个费劲啊,很累的呀。
【解说】说到这里,邵华泽先生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样礼物要送给刘淑琴。
【纪实】
邵华泽:我去年给你写的一幅字,经过我最近整理作品,拿出来了,正好今天。
刘淑琴:太好了。
邵华泽:今天这个,你可以有一点意外收获。
刘淑琴:黄河魂。
邵华泽:黄河魂。
刘淑琴:谢谢邵老。


【导视2】
她和他相识于校园,结缘于绘画,在艺术上互相沟通
他们一大家子都与艺术结缘,与绘画密不可分。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黄河的女儿》


【纪实】
刘淑琴:可以了,挺不错,这个真实的效果挺好。
爱人:好。
刘淑琴:特别甜,新疆的哈密瓜。
爱人:嗯,可以。
刘淑琴:来,休息一下,吃一口,再吃一个。
爱人:甜,可以。
【解说】刘淑琴和爱人周喜结婚近40年,两人一直琴瑟和谐,鸾凤和鸣。做为妻子和母亲,刘淑琴也尽可能的把自己的职业身份与家庭身份区分开来,在不同的领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同期】
刘淑琴:我们俩是大学同学,我是,一开始是一个班,一个班都是同学嘛,画画有时候聊天。到最后工作又在一个城市,所以说就也没有说是,怎么说去谈恋爱啊是什么,就感觉特别投机,有什么事就想聊,就想在一块说一下,商量一下,就这样慢慢慢慢就走到一块了。
【解说】那时候的爱情,简单到像一杯白开水。让现在的年轻人不可思议。也许这样的爱情,才能经得岁月磨砺,成为永恒。
【解说】
爷爷:看看效果吧。
刘淑琴:这个反映少数民族那个气质。
爷爷:四川大凉山彝族的一个老大,用的是三角形的构图,用的是一个彝族的画。
刘淑琴:你这个是叫做高山幔子。那你用这个大三角构图?
爷爷:三角构图稳嘛,整个人看着稳。再一个我是仰视,都是角度比较低,是从小往上看,显得这个人比较高大。
【解说】一个画中国山水,一个制作板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碰撞出火花。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也在对方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创作思路。
【纪实】
刘淑琴:在我的绘画当中,有时候我也利用了这个大三角构图,不过我是这种大山,我把大山也人性化,叫它感觉也是一个汉子的感觉,也是用这样的构图效果,可能也不错。
爷爷:是,对。
刘淑琴:实际上有些版画的效果很整体,有时候我画这个山水大山的时候,也给它画的整体的思路,也吸收了一些版画的表现手法,比较整一点。你看我楼下那一个,有是用了这个效果,版画的效果。
【解说】每逢休息假日,刘淑琴的儿子总会带着孩子来看望父母。
【解说】
算上远在老家的母亲、公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和艺术有些关联。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之家。
【同期】
刘淑琴:你像我母亲,一直是美术教师退休的,孩子的爷爷,教了六十年的美术,当了一辈子美术教师,现在都92岁了,每天还是坚持画画,写字。在我们这一代,孩子的爸爸,我都是画画的,儿子媳妇也都是搞美术的,全家吧,都是搞这一项工作。
【解说】如今,刘淑琴的孙子周周已经三周岁了,每当刘淑琴画画时,他总是在一边跟着涂涂画画。
【同期】
刘淑琴:现在也是逐步的引导他,在这方面比较有发展兴趣吧,兴趣的东西引导。
【纪实】
周周:奶奶,我要画画。
刘淑琴:周周要画画。
爷爷:再说一遍,看着奶奶说。
周周:奶奶我要画画。
【纪实】周周画画
【解说】每当周周拿起画笔,家里的人都默默关注着他。包括刘淑琴在内,他们都期望着这个孩子可以像刘淑琴一样,用一支画笔,画下祖国的山河壮阔与秀美。
【解说】刘淑琴曾在自己一篇散文中写道:我爱黄河,因她有天地间的一股浩然正气。刘淑琴对黄河的爱是挚热的,她把自己的深情全部投放到自己的画中。这是做为中华儿女对黄河母亲,最大的回赠。
责任编辑:罗多巍

上一篇:云水梵音绕三湘

下一篇:《海河之子》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